2012年樓市回顧 暨 預測篇 (重刊)

湯文亮博士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若果在2012年以前投資物業,甚至在2012上半年投資,至今應有不錯回報。不過,若果不包括買物業自用的人,投資物業甚至炒賣的人其實不多,最大原因並不是年初時大部份地產界專業人士,或者是一些股評人,又或者是那些被稱為經濟學家的人,他們大多數都預測2012年樓市會大幅向下。一般物業投資者都知道,上述那些人士說樓市下跌已經幾年,2012年在他們眼中早已位高勢危,說下跌的得勝率是非常之高,沒有多少參考價值。而一般市民認為樓市下跌的理由與他們不同,主要是政府換屆,新特首上場,C.Y.一定會受民粹作弄,努力將樓價壓下去,這是大家認為下跌主要原因。

  C.Y.在7月上塲,摟市不知道是攞景還是贈慶,繼續上揚,不足半年已經升超過10%,C.Y.最後亦受不住壓力,連環出招,樓價雖然稍微下挫,但距離整調這個字眼仍然是相當遙遠。這點無論是政府官員或者是普通市民亦有點始料不及。究竟樓市有甚麼因素支撐?在政府出招三年,力度已經加強至殺傷力,但樓市依然屹立不倒,這是2012年值得探討問題。

  其實,若果單以2012年看樓市升跌,我相信一定未能窺全貌,但若果將目光放至2003年沙士後,樓市開始復蘇時,大家反而可以從過去9年樓市走勢忖測到未來方向。不過,政策市是例外。

  C.Y.上場,頂不住樓價升壓力,於是開徵BSD,加強SSD,再收緊按揭,以壓抑需求來降樓價,即是古時候控制物價三部曲,首兩部分「寓禁於徵」與及「寓禁於緊」,另外則為「寓禁於供」。這步棋相當錯誤,直接將曾首蔭權的過錯攬上身。而這三招將會令香港稅收減少,損失國際聲譽,受損的人多,得益的人少。不過,招式已經使出,再考慮應該是如何收招,而不是繼續加壓。

  其實,上述三招正在發酵,SSD及收緊按揭減低本港購買力,而BSD則拒絕外來購買力,沒有了上述兩種購買力,單靠香港用家市場,2013年樓市將會非常反覆。

  由於我已經答應,亦將會2013年1月8日在Banker’s Club有一個小型talk,與及另外在2013年1月19日與陸東、陸振球同場講關於2013年樓市走勢。與此同時,我亦會在香港電台開咪,與施永青分別講地產。直到現在,我還未有一個肯定的預測,請大家見諒。

  人常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所以我在2012年初於理工大學發表的文章,再刊一次,希望大家有所啟發。新年快樂﹗

 

2012年樓市動向

回顧

  2011年對於世界很多地方,尤其是歐洲、美國簡直是苦不堪言,而且事情並未完結,在2012年甚至2013年將會繼續。所以在歐、美生活的人,心情不大開心其實是可以理解。

但對於中國、香港、新加坡及其他很多亞洲國家,情況不但不壞,更加可以說是美好的一年。香港政府因應世界經濟形勢太壞,恐防香港人不及應變,所以制定出一定些行政措施。其實,政府擔心香港人胡亂買物業,過度投資。有關行政措施其實是打擊炒樓措施。

  總括來說,打擊炒樓措施有三條,分別為徵收特別印花稅、收緊按揭貸款,最後是復建居屋,增加供應。招數沒有錯,但次序調亂,三招之中,前兩招為治標,增加供應為治本。而治標兩招中,SSD是死,出招後很難收回。收緊按揭是活,銀行可以隨時加多減少,因事制宜,所以,現在可以說政府沒有亂出招,只不過是出招亂了。正因為出招亂,政府出招的目的是打擊炒樓人士(俗稱炒家,雅號資深投資者),自動轉而至置業人士,沒有炒家對樓市沒有大影響,但打擊置業人士對樓市影響十分之大 ,物業成交宗數減少至令人心傷數字。情況好比一架在天空飛行的飛機,失去動力,現在只是滑翔飛行,飛機廂內是相當寧靜,但是實情亦相當嚇人 。

  若果政府掌握樓市真實情況,不受議員們的囉唆而出招。出招情況應該是首先增加供應量,沒有地產商勾地則優化勾地政策,將地皮勾出來的商人若果不能奪得該地皮亦可得佣金。若市況續升則要求銀行收緊按揭。再不湊巧則推行特別印花稅。若果以這個次序出招,我相信效果比現在好得多,物業代理亦不會叫苦連天,政府又可控制市場。不過,這些都是馬後砲,不談也罷。

2012年樓市預測

  其實,很多評論員、經濟學者,甚至風水先生對樓市亦已經作出評論、預測。絕大多數人都對樓市表現呈灰色,說樓市下跌比上升大約是9比1,即是10個人9個會說今年樓市下跌。而事實會不會如此?真理又會不會如此?雖然很多人說樓市在2012年下跌,但跌幅亦不是很驚人,多數是10%至15%之間,若真的是如此,只可以說是調整,談不上下跌。有大師級評論員說未來五年樓市會下跌5成,如果追問他們何解,他們是不會回答,只會做一個表情回答閣下,這個表情是有名堂,叫「我別笑別人看不穿」。

  亦有另一位大師在一年前被問及樓市去向,一樣回答在未來五年,樓市下跌5成;一年後樓市不跌反升,記者重複這條問題及他的答案,他的答案更是一絕,他說「這是逃生門」 。

  記者問我2012年樓市預測。我回到公司check吓數簿,見出租率有99.9%,加租幅度亦不錯。見街上人頭湧湧,消費強勁,機場出入班次又破紀錄,第三條跑道亦事在必行。在這種情況下,叫我說明年樓市有10%至15%跌幅,真的說不出來,但說樓市上升,與大部份的評論家又不一致,如何是好?

  今次我做一個比較保守預測,亦是給有心置業的人參考:

  我相信樓市在政府監察下,要大升是沒有可能,但是實在有需要,大跌亦不會。在上半年,尤其是在首季,樓市或者會向下稍微調整,但隨著「內保外貸」的資金回籠,銀行將會稍為放寬按揭,其實已經有銀行開始,利息亦會回落,樓價亦會回穩,下半年銀行轉趨積極,樓價會進一步攀升,但是幅度不會很大,估計在10%以內。我個人亦不希望樓價升勢過急,否則政府又要被議員指責,再度出招。大家現在亦體會到出招容易,收招難,所以,今年若果置業人仕能夠掌握樓市風向,將會是乘風破浪。但是如何掌握?

如何掌握2012年樓市走勢

  大家是否還記得曾特首有一句口號,叫「起錨」,今日我亦叫有心置業人士「起錨」,即是做置業的前期準備工作,例如尋找適合自己預算的物業。若閣下只能購買沙田第一城,不要浪費時間在太古城,集中觀察閣下所心儀的物業,並訂出一個能夠符合預算的價錢,並且向銀行詢問有關按揭情況,若果銀行職員熱心、積極,這樣閣下要加一把勁,把握銀行有興趣於按揭業務,批核時便會鬆手一些,估價可以將就一些,收入可以少一些,亦容易一些水到渠成。若果有有心置業人士不做準備工作,則有可能錯失機會。

  物業界有一類人,政府最憎、議員最恨,但是物業代理最愛,是「炒家」。當物業處上升軌跡初期,有心置業的人就算察覺得到,但是沒有準備,始終沒有辦法以最合理的價錢購得該物業,甚至要從炒家手裡接貨。而政府出招只懂打擊炒家,並沒有指導用家入市,官員、議員只得叫置業人士「小心,小心」,但是「小心」又有何用?最後又不是給炒家賺一筆。

  「炒家」為什麼會贏?因為炒家有十二字真言(囤積居奇,製造形勢,攫取巨利)。無他,準備工作功夫做足而已。首先,準備充足資金,經過兩三年休養生息,香港大多數炒家資金充裕,當他們察覺到樓市轉角,不但會出手,並且又快又狠,付出溢價亦在所不適。況且一般炒家不用睇樓,若果有心置業人士不做功夫,的確是行輸一步,就算做足準備工作,亦要速作決定才能與炒家抗衡。

  就算起錨,若果甚麼也不做,船隻亦不會航行。下一步是「揚帆」。一張臨時買賣合約,一個offer,可以代表是一張帆。若果只是齋睇不出價,當形勢轉佳,物業可能被別人早着先機,或者是業主索性收回不賣。在揚帆階段,其實是可以試價,或者是鋤價,出價低於業主要求很多亦沒有甚麼關係。總之,一個offer便是一個offer,業主可能等錢用、可能分家產、可能對物業心灰意冷,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將物業再賣出去。總之,有準備,可能執到荀盤,會買到樓。

  今年我對樓市預測,並不如其他評論員那麼悲觀,在各置業者有準備下,今年樓市將乘風破浪。講「乘風破浪」,我記起多年前無線一班藝員唱了一首勵志歌曲,亦叫「乘風破浪」,勵志還勵志,講乘風,這是天然動力,所以單純靠風力,船隻速度快極有限,以乘風破浪來形容樓市,就算是升市,速度與幅度亦有限。

慎防「厄爾尼諾」現象

  若果樓市如我所料,將會在今年年尾,或者明年初置業人數會急升,樓價亦會颷。議員們又會發難,新特首及各問責官員又要諗計。其實,官員們在這時亦不需要太擔心,這個現象我叫「呃汝黎落搭」,即是「呃你落搭」。與天文學上「聖嬰現象」,或者我們時常聽到的「厄爾尼諾現象」相若。

  甚麼是「厄爾尼諾現象」?若果要我用天文學解釋,將會是解釋得不明不白,聽得亦不明不白,所以,我將這個現象社會化。

  話說,有一間餐廳在晚上開7:00有大約70%客人訂位,而8:30大約有60%,但在傍晚6:30分時下大雨,訂了7:00位的人因為塞車,大多數要在7:30分之後才陸陸續續到達餐廳,但在8:15分,訂了晚上8:30分位子的人恐防塞車,情願早一點到達。到晚上9:00,訂7:00位的顧客仍未進餐完畢,雖然有一半訂了8:30可以進入餐廳,但依然有一半人,佔整體30%要在門口等候。在街外人看來,這間餐廳是非常旺場,其實這只不是「厄爾尼諾現象」。

  若果今年地產市道如我所說「乘風破浪」,在今年底或者明年初亦會出現地產界「厄爾尼諾現象」。政府打擊炒樓經過一年多時間,成交量降至一個極低水平。若果銀行放寬按揭,必定有一批熱切期待的置業人士上車,而大多數人亦知道,當銀行放寬按揭,亦是最好時機,這時購買力釋放。這還不只,有一批未需要置業的人士,見銀行放寬按揭,樓價上升,恐防他日政府再度收緊按揭,亦急不及待上車。

  一大堆要置業的人士,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樓價自然會颷升。但特首與及問責官員對此不需恐慌,此為地產界「厄爾尼諾現象」,當稍後供應增加,需求減少,樓價自然會回復正常。 湯文亮 2012年1月9日 在理工大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