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如何看樓市?

湯文亮
2011年10月8日

  一直以來,有很多專家論樓市,各有不同意見,簡單地說,有樓人士 - 物業代理說樓市升;沒有樓的人士 – 股票專家則會持相反意見。另外有時事、經濟評論員、學者、投資銀行家亦各有意見,記憶所受,商業銀行家很少發表意見,究竟他們是如何看樓市?

  金管勒令銀行收水,又減按揭成數,表面上銀行是做少了很多生意,但想深一層,銀行在政府出招前競爭非常激烈,按揭利率一減再減。早已不足夠收回成本,但奈何各銀行又要爭取市場佔有率,就算金管局勸喻不能超出 H + 0.7%下限,亦有銀行不理會,惡性競爭只會做成按揭資產質素下降,收入減少。若樓市長升不跌,禍害還是不大,但若果樓市下滑,銀行的壞帳便會出現,最後是否變成枯數則要看借款人的還款能耐。

  銀行做生意,一定會預出一個百分比作為枯數。私人貸款、估用卡業務的枯數一定會比其他產品多,但利息收益亦會比其他產品大。反之,物業按揭變成枯數的機會是很少,所以利息收益亦相對地非常之少。不過不是沒有,1997年樓市下滑,至2003年銀主盤滿街,每一個銀主盤都代表銀行要撇帳,更將壞帳變成枯數。當時,真的不知道銀行如何渡過難關。

  銀行家沒有在此事吸取教訓,2008年金融海嘯後又爭先恐後向樓市輸送貸款,無它,已經沒有金融產品,各項銀行收益亦已飽和,連紅酒亦要做按揭,倒不如實實在在做多一些樓宇按揭,息口則越搶越平,銀行利潤則越來越少。

  若非金管局響了一個春雷,勒令銀行收緊按揭,令上升的樓價減慢,否則的話,有機會重蹈2003年的覆轍。5成按揭,物業變成銀主盤的機會是很少,息口回升,一切一切都為銀行盈利製造了個極優良條件,所以,亦不見有銀行向金管局投訴,新政策令他們少做生意。不過,囉囉唆唆就免不了。

  銀行因為少做生意,亦趁機會精簡架構,匯豐裁員是一個例子,其他銀行亦順水推舟,以自然流失的方法裁減職員。不過,他們沒有如匯豐一樣大肆張揚,亦只不過在裁減員工這個問題上,各施各法。更加將原罪狀推向金管局,是不是有點黑狗得食,白狗當災的味道?

  銀行家對於現時物業市場情況亦相當滿意,只要波幅在10%左右,利息維持在 H + 2%水平,沒有按揭壞帳,則不需要撇帳,銀行盈利則不會被蠶食。未來歲月,將會是銀行的黃金時間。

  不過,世事無絕對,由於按揭的生意減少,銀行將多餘資金以中保港貸形式借予國內商人。溫州事故,如平地驚雷,銀行才驚覺事態嚴重,借款商人要求銀行不抽資,不打壓,才肯參與談判,甚麼是「不抽資,不打壓」?就是不能叫客戶還錢,亦不能告上法庭,這樣如何叫人還錢? 真費煞思量。

  香港銀行對國內貸款,是有足夠資產抵押,還款期可能延誤,但一定能夠收回。慘的是一班未能夠上車的市民,將準備買樓的資金經不同渠道貸往國內,還款實在是沒有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