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了一篇文章 「為何美國人不買樓?」。當中所列的情況,其實只是一部份。所以,今日我再將一些實例,所見所聞列出來,別無他想,只不過是給大家做茶餘飯後的談話資料而已。
其實在金融海嘯以來,美國人一直有買樓,尤其是一些專業人士,而大家從新聞亦知道,美國按揭利率只是1%至2%之間,所以需求一直不是問題。但奈何美國的銀行家太貪心,若果樓價不跌,他們便沒有利潤,所以,樓價一直升不起來。美國政府的低息政策,其實是白費,低息的優惠全部走進銀行家的口裡,而低息所及,有現金存放的客戶又享受不到高定期利息,究竟美國銀行家是怎樣做到的?
我假定一個專業人士,例如醫生,他買了一間價值50萬美元物業,付上大約10萬元首期,之後,他已經沒有積蓄,而他的按揭利息大約1%至2%,即是他每年大約要付4仟至8仟美元利息,加上分期供款,完全是他能力範圍內。
有一日,替他做按揭的美國銀行寄給他一封信,說他的物業已經貶值20%,他要付上大約8萬美元差額。他一時之間當然攞不出來,沒有問題,銀行不會將他迫死,亦不會要他的物業,只要他的現金。於是,雙方見面,折衷辦法就是該人每年多付6%利息,即是24,000美元,每個月多付2仟美元。在美國,該人的薪金要有5萬美元以上增長才能每年多付24,000美元。開始時該人仍然咬緊牙關支付,後來申請私人貸款,到最後,只得將鎖匙寄回銀行,開一個Fare Well Party算了。
所以,美國銀行為保障他們的利潤,樓價必須在適當時候下調,更加不能有升幅,否則,支付額外利息的業主會免除高息的苦況。美國銀行家有此心態,請問﹕美國樓市怎樣會好起來,美國樓市不好,美國經濟又怎麼會好起來?
同樣的事情曾經發生在香港,2008年外資銀行與測量師合謀,將香港物業價值大幅估低,向當時持有物業的投資者追討差額,否則拉人封艇,最少亦要付出倍數的利息。好彩香港物業投資者早有準備,而中國在香港及香港本身的銀行並沒有積極參與他們的追差額行動,所以,香港樓市在下跌後極速反彈,亦與此有關。
今日,金管局收緊按揭,而大多數物業持有人的借貸比率在安全線下,若果沒有驚天動地的事情發生,香港樓價亦不會大幅下跌。
但是美國人,尤其是他們的專業人士的確心淡,所以他們寧願俾租亦不願意買樓,若果要解決此困境,只要美國政府宣佈若果物業按揭人只要準時還款,美國銀行不得任意提高利息,追收差額。就這樣,一定會恢復置業人士的信心,樓市便有救了,更加不需要QE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