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用假錢,一個賣病豬,交易完成,兩家偷歡喜。買發水樓,大家都早已知道是甚麼一回事,若果買家日後以樓宇發水來向地產商追討,甚至對簿公堂,可以說,只是得一個「做」字。所以,有人說現在出售的新樓,到入伙時可能出現危機。究竟會是甚麼危機?請買家早早審閱他們已簽妥的文件,他們早已知道樓宇是發水,所以呎價才能與二手價相若,這叫做銅銀買病豬,兩家偷歡喜而已。
C.Y.是測量師,雖然我不知道他是甚麼測量師,但以前他的公司DTZ年中亦會做不少估價報告,當中會說及實用面積 Nettable area,或者Saleable area可供出售面積是多少。這些面積與地產商所提供的建築面積分別很大,不過無人理會,香港人早已習慣建築面積,若果你將他的千呎豪宅說成600呎屋仔,殺咗你都會。所以,政府現在重新(樓)開始,撥亂反正,舊樓想改動也很難,將錯就錯算了。香港地產業百廢待興,建築面積,小事一宗而已,反正兩家人都已接受,管制舊樓實用面積,亦屬多此一舉。
商業樓宇亦會有發水,不過他們是生意人,做法比較均真,業主會出資聘請一位合資格的則師,證明單位實用率是多少,這是商業上常見的Lettable area。一般來說,甲級寫字樓的Lettable area是70%實用率,間中亦有低至65%,就算有業主以實用呎數租樓。租客,大多數是外國公司的代表,亦會要求將呎數加大,只要符合7成實用率便可以。否則,怎可以向總公司解釋說租用單位呎租是70元,不過,實用面積有100%,而同類型的單位是呎租50元,實用率只得70%,這又是甚麼?同樣一句話「銅銀買病豬,兩家偷歡喜」。
其實,坊間要求統一實用率的市民並不多,有線電視有一、兩集以實面積來說明,但不斷有人打電話更正,無它,擁有類似該單位的人明明是800呎建築面積,現在有線說只得500呎,不見了300呎,是很多錢,會死人架。所以不嘈不得,有線從善如流,回復舊觀,用建築面積算了。不過,有線始終不死心,最近又舊事從提,又說實用率,說這是大勢所趨,我覺得又未必。
香港用公制已經多年,美國仍未用公制。在美國揸車,仍然是以英哩指示,體重仍然是幾多磅,身高幾呎幾吋。在英國量度衡,處處見舊影蹤,飲啤酒用品脫,跑馬依然是幾多化郎,重量亦有用石做單位,所以在英國說一石二鳥,可能是指兩隻大鳥等如14磅,這是說笑,應該不會。
要將全港物業改用實用面積,可能說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所以現在政府以新帶舊,亦是正確做法。坊間舊樓則毋需急於修正,否則,欲速不達,產生很多不必要麻煩。既然如此,得其慢慢修正便可以,一代不成,下一代做,愚公移山,一定會成功,況且政府現在尚有多項公務,百廢待興,建築面積、實用面積並不是急速要處理的事。此亦是曾特首發動引擎,C.Y.實在不必要跟隨,讓它慢慢行便可以,中途拋錨亦沒有所謂,最緊要的是賣方認為我將呎價加大,而買家則認為相當抵買,各有各開心,各有各偷歡喜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