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飲冰室文集(1) ─ 貝果‧綜援

湯文亮
2012年1月23日

  在寫完C.Y.戴德梁行篇,逃出海嘯漩渦篇,台灣紀行之後,一直想找一個好題目寫一些獨立性故事,一日,行經啟超道,記起梁啟超當年曾寫飲冰室文集,忽發奇想,外甥女有二十間咖啡店,餐廳,而公司亦有三十多個租客經營飲食業,若果每星期在一處地方寫一篇,足足可以寫一年。

  心意已決,但用什麼名字,一時之間頗為惆悵,用餐廳文集,咖啡室文集,食物店文集,始終覺得不好,想來想去,還是覺得梁啟超之飲冰室文集最好,一於用新飲冰室文集,若果有版權等糾紛,唯有改名可也。

第一篇:貝果‧綜援

  星巴克帶起美國飲咖啡文化,香港甚至國內亦有不少星巴克咖啡店,為優閒之仕平日一個去處,而星巴克在譯名時亦頗費惆悵,無論是譯「仕打巴克」抑或「星蟲」,兩者皆不吸引,於是來一個crossover,就叫「星巴克」。

  綠色的星巴克在香港由紅色的美心管理,不過它自己獨立運作,完全看不到美心影子,每一次到星巴克,只想食一樣食品,是猶太食品,「貝果」「Bagel」。雖然外形完全一樣,製法完全一樣,但與紐約始終有些不同,又說不出是什麼,總之,懷念紐約的「貝果」「Bagel」。

  友人從紐約來,大家相約在星巴克,閒聊時,我問他,為什麼紐約的「貝果」與香港的不一樣,甚至與全世界的都不一樣。

  這個問題紐約人可能已經被問過了很多次,所以他不需要多加考慮便回答,他說,因為紐約水質穩定兼與世界各地不同,而且是由猶太人做,效果當然不同,閣下亦可分別出鬼佬與中國人做的年糕,僅此而已。

  兩人閒話,無所不談,大家講起福利主義,在香港人心目中,美國是一個福利主義國家,原來並不是,在美國中講福利,不但需要繁複的手續,而且有時間限制,不似香港,「綜援」便可以攪掂一切。

  在外國眼中,「綜援」只是一次性發放,或者是非常短期的福利,並非可以長期領取,他們的意思是國家在福利援助的預算始終有限,國人應自發性停止領取援助,將福利這項權益讓與他人。所以,領取福利的國民每半年便要認證一次,他們要提證在過去半年找工作的情況,如此,如此,不比香港,當「綜援」批核後已經是終結。以後,直生命結束,若無大過錯,政府是不終斷「綜援」。所以政府唯不斷增加綜援預算,來滿足不斷湧現的有需要人,亦做成社會一大負擔。不過,在香港繳稅的人仕只為他們的住所,生活奔波,「綜援」這等事,留待政府解決好了。

  什麼是綜援,相信是綜合援助的簡稱,政府現在不問因由,又或者協助有需要申領綜援人仕的社工比在政府批核的官員,資歷還要好得多,他們熟識所有程序,不獲批發的個案其實很少。

  任何一個年青人或其他人仕在申領綜援之後一兩年,其實是很難再融合社會,故此美國是要每半年檢討一次,保障申領福利救濟的人仕不與社會脫節。香港為什麼不效法美國,若果說人手不足,可以聘請一些領綜援的人仕代勞,實行人盡其用 。

  有一點更加不明白的是在香港,「綜援」是以現金發放,在外國發放的福利是以「交通劵」,「食物劵」,為主。「交通劵」是贊助一些為工作而要付出昂貴交通費的人,而「食物劵」更加為一些家庭成員太多,日常食物是最大負擔的家庭,他們可以以「食物劵」在超市換取一些日常必需食品,例如雞蛋,只能換取中國生產的,並不能換取日本的,當然,這樣做是太複雜,不過為什麼美國人能夠,我們不能夠。

  大家傾吓,講吓,不知不覺兩小時,亦到了道別的時候,朋友給我一些小驚喜,是六個正式紐約猶太人做「貝果」,稍減一下懷念之情,我當然是會好好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