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覺得我這條題目嘩眾取寵,又或者是標奇立異,明明那些大學教授、評論員,甚至一眾在網上回應的網友,他們都會說低利息導致樓價飈升,是一件是不容置疑的事,連反駁的機會也不能,此點我亦同意,但甚麼導致低利息,說來奇怪,就是因為高利息,所以歸根究底,是高利息導致樓價飈升。
2006、2007年,美國金融海嘯正在醞釀,美國人製造出無數金融產品,甚麼ELN,Accumulator等,他們全部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無風無險,投資該等產品的人很容易賺取比銀行定期存款多出很多利息,但又不擔心血本無歸,因為發行這些金融產品的都是大銀行,又有AAA評級,若果有懷疑,只會給別人恥笑,連世界經濟也不識。
當時,香港銀行的尊貴客戶,由其是有一大批定期存款的人,銀行都非常樂意介紹這些金融產品給他們,一來可以為客戶賺取多很多利息,二來銀行本身又可收取豐厚佣金,介紹費,真的是何樂而不為,不過大家可能忽略,在投資市場每一個人都賺錢,究竟錢從何來。
銀行另外一種目標客戶就是有物業在銀行的人,他們可能借錢不多,亦沒有興趣加按物業購買那些金融產品,銀行於是給他們非常好的條件,除了他們借錢的金額是數倍他們在銀行的價值,銀行並給予他們極優惠的按揭利率。
一切冥冥中有主宰,當時,香港銀行水浸,存款多到不得了,存款利息接近零,所以同業之間拆息亦接近零,銀行於是向該等有物業抵押而亦有購買金融產品放貸,利息以Hibor + 計算,大多數貸款的利息都不足1%,甚至有低至Hibor – 0.6%比金管局要求還低,由於銀行競爭關係,其他沒有購買金融產品客戶,甚至一個普通散戶,銀行都會批出Hibor貸款,最多的時候佔貸款市場92%,而正常的P – 按揭只得8%,即是銀行的按揭利息是極不正常,收入亦大減。
本來,若果純是Hibor貸款,銀行是沒有風險,不過又不知誰人發明了封頂,那是銀行收入少了,但遇上利息風潮,或週期性要求,如年终的時候,利息扯高,但客戶不用承擔風險,最多亦是與P按的利息P – 2.5%一樣,不過,好彩這幾年,沒有發生大變動,否則,銀行就損失大了。
其實,今次銀行以低息利誘客戶購買高息的金融產品,才是08年樓市突然下滑的原因之一,可幸的是香港人對金融產品興趣不大,只不過是一部份人有損失,現在銀行的按揭貸款大多數回復正常,Hibor + 2.5%或者P – 2.5%其實都是差不多,雖然學者們經常說若果利息升,香港樓會大冧,我同意,若果現在香港CCL指數是250點,但現在只是106點,比97年最高峰時多2點。而且,現在負最多債務的是美國人,最能夠決定利率的亦是美國人,點解他們要提高利率這樣他們要多還一點利息給他們的債主,尢其是中國,美國唯有繼續低息並突如其來推出QE3,使原來1萬億美元的債務,到時只付5仟萬便可以解決,這就是強國好處,小市民唯有手持實物保值,我不是學者,我亂說一通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