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股市大「冧」時,有人說樓市亦不能獨善其身,將跟隨股市大「冧」;亦有人說股市風高浪急,資金會找尋穩健投資,樓市是最佳選擇,亦是最佳避難所。
不少人以數據比例形式評論樓市,說樓市已一度超越1997年高位,應會向下調整,亦以2008年港股曾經超越33,000點,現在已向下調,幅度接近一半。樓市亦應有同樣表現,似乎有理,但實在說不通。
但是樓市從來沒有像股市一樣,上升至一個令人覺得高處不勝寒的階段,沒有不理性的上升到現在又怎可能有非理性下跌。我認為用比較數據來評論樓市,倒不如實實在在以目前形勢來評論樓市是否會有大跌之虞。
若有人曾參與1997年樓宇買賣,便知道當時「摸」貨成交佔大多數,有不少物業在成交前已經「摸」售四、五轉,將成交價推高3成至4成,但是這些都是不確實的交易,只要最後接棒的人放棄交易,在同一單物業的「摸」者,基於沒有損失的緣故,大多數會放棄交易,如此這般,樓價則立刻返回出售時的價錢。而原業主可能要錢用,加上殺了一批訂金,可以割價出售,樓價便在短時間內下跌3成至4成。
現在「摸」貨接近零,若果沒有「摸」貨撻訂引致樓價急速下滑,在任何情況下,樓價亦不會下跌3成至4成。
其次是欠債比率,我雖然沒有1997時物業持有人的平均欠債比率,但「摸」貨撻訂導致樓市急速下挫三成,已經令不少物業已經變成銀主盤。如今,欠債比率是54%,就算樓市下跌3成,銀主盤亦不會多,沒有銀主盤,即是銀行沒有權將按揭物業劈價出售,樓市大跌的可能性不大。
其他如租金收益大,空置率低,利息又低,這些都是老生常談的事情,亦不會一時三刻轉變,梗說這些情況將會轉壞,樓市亦回應而下調,我亦是沒有話說。不過這些言論實在隨時隨地都會有學者發放,亦有不少人相信,令他們在過去兩、三年未有把握時機置業,甚至將自住物業出售。雖然心痛,但亦與人無尤。
大家認為政府推出打擊炒樓措施,使一眾炒家滅亡。其實是想當然而已,措施其實是懲罰那些在過去兩、三年內將自住物業出售的人。嚴格來說,他們亦是炒家,他們炒跌,失敗而已。
將物業出售後,要回購相若的單位是很困難,金管局已收緊按揭,又要作出嚴謹入息審查,樓價已升了不少,銀行又加利息,全部都是負面因素,要回購,真的是要下定很大決心才行。不少人看見自己的朋友在這兩年間將物業出售,不但未能回購相若物業,更加可能面對業主大幅加租,甚至迫遷的困境。試問,有如此大的壞榜樣,普通市民若非到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都不會將物業出售,沒有大量沽盤,樓市怎可能會大跌?
相信不少學者會以學術性觀點,世界經濟形勢來駁斥這篇文章,這使我想起一位大學金融系教授。一向以來,都極端反對置業,但未到50歲便宣佈退休,對外公告不是他投資的金融產品獲得厚利,而是他擁有的物業收益足夠安渡餘生,並且發表他過往的言論只不過是因職業所需而發表的報告。信他的人無不口呆目瞪,以後,究竟應不應該再相信這些學術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