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報章經常以「痛苦指數」來作比喻,使有心置業的年輕人誠惶誠恐,不敢置業。如是這蹉跎歲月,身邊的朋友沒有理會,更有部份不知道甚麼是痛苦指數下而置業。今日,物業升值,他們又只付出比租金少得多的利息,對他們來說,痛苦指數不存在,剩下的只是快樂指數。
其實報章說得沒有錯,任何人置業,若果與他的薪酬掛勾,包括首期及每月供款,一定是會非常痛苦,但隨著時間過去,收入增加,慢慢地痛苦減低,最主要的原因是閣下的收入增加而供款不變,雖然天天有人說利息上調,支出增大,痛苦指數亦增大,若有這種想法,左又怕,右又怕,甚麼時候都不會置業,這樣,真的是很痛苦。
「痛苦指數」其實是國內產品,他們參考外國因素,認為他們購入的居所,其價值不能超過他們6年收入的總和,亦即是說。今日薪酬是每月2.5萬,亦只能購買價值180萬上車盤,但很多人認為,2.5萬月薪屬中產收入,可以購買350萬至400萬的第二梯隊房屋,但亦有人被「痛苦指數」嚇怕,不敢置業或者購買稍貴的樓宇。
「痛苦指數」雖然是國內產品,但閣下以「痛苦指數」和他們討論置業的問題,他們一定會睬你都傻,他們只會想,怎樣6年之後我會和現在拿一樣的薪酬,屆時,我可能拿數倍至十多倍,所以,買房子一定要目光遠大,否則,永遠瑟縮於斗室之中。
他們說得又沒有錯,一般人在大學畢業後都進修一些專業課程,從律師、會計師至工程師,當他們完成那些課程後,收入一定會三級跳,就算只是安分守己打一份工,最初幾年的收入增長是很快,所以「痛苦指數」只是你置業的一個枷鎖,若果你自己不打開,由別人來做,只會愈鎖愈緊。
大家若果以「痛苦指數」作為置業的標準,準備一世也不用置業,除非天降橫財,或者職位、薪金大幅攀升,否則,當你的年資、薪金達到置業的水準時,對住所的要求亦會加大,況且,租住的環境也不錯,若果置業,少不免要將生活質素降低,這亦是另類的「痛苦指數」,所以,在深思熟慮後始終都是不會置業。最後,痛苦依然。
有所謂長痛不如短痛,置業屬於短痛,初次置業者計算妥當,量力而為,他所受的痛苦只不過是三數年。之後,就算換樓,一切都變得輕鬆得多,但害怕「痛苦指數」,堅決不置業,實則上一日未解決個人置業問題,痛苦只不過是延後表達出來。到最後,工作能力、收入下降,若無一居所屬於自己,這才是爆燈的痛苦指數。
若果每一個人都怕痛苦而不肯置業,到最後,他們沒有物業的痛苦將轉嫁到政府身上,議員們又向政府指責,沒有照顧老人福利。其實,有時自己把握機會,何需問政府攞福利?問政府攞福利的人其實亦是很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