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怎樣從亞洲四小龍進化到紐倫港

湯文亮
2012年7月25日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與南韓、台灣、新加坡並稱亞洲四小龍,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八十年代尾,但九十年開始,不知何解,香港已經撇甩小龍這個稱號,更不知何解,竟然與紐約、倫敦,平起平坐,竟然有人稱「紐、倫、港」。

  我從回應箱內竟然看到有些網民叫那些工業家在香港發展工業,我真的很奇怪,那些人究竟屬於那個國藉,或者是那個城市,叫香港做工業即是叫香港走向滅亡,現在只得3.2%失業率,已經低無可低,剩下來的都是一些孤兒寡婦、老弱殘兵,工廠需要的人力資源從何而來,就算能夠解決這問題,一帆風順,再始成為亞洲四小龍,不過屆時會換了拍擋,高雄有機會,馬六甲或者會,最大機會當然是越南、寮國、緬甸,還有柬埔寨,香港或者未能入流,這樣,再做工業又有何用。

  其實,香港當時的工業有不少是山寨廠,就算那些號稱大廠亦只不過是三幾仟之人,絕對應付不了美國、歐洲訂單,於是,不少大廠北上設廠,貪其地方夠大,工人易請,又易管理,就這樣,香港的工業一下子北移,政府那些工業村到現在仍有不少空置。

  話雖如此,並不是很多工廠有能力北移,因為不但要租廠房,甚至因為是OEM,廠家要避稅原故,第一次盡可能將生產機械搬入內地,亦會加添新機械,但錢從何來?亦有不少精英看淡香港,早已移民海外,資金亦早已調走,所留低的亦是不過是一堆機械給他的拍檔。沒有人才、錢財,當時香港人其實很難進入國內設廠,在這個情況下,出現了一個大救星。

  今日很多人痛罵的地產霸權,就是當時大救星。當日不少廠家將他們在港的工業樓出售,將資金調回國內設廠,當中有成功亦有失敗,這點則視乎每個人的際遇,我相信成功的比較多。

  香港不知不覺變身,從攪工業的變成一個金融城市,適逢日本經濟泡沫破壞,東京雄風不再,香港便成為「紐、倫、港」在這裡,一定要多謝金融界精英。

  雖然市民痛罵地產霸權,但是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不論紅白二事,子女留學,事業需要,他們的物業都可以幫到手,而且不是暫時性的。不少學子便是靠他們父母物業加按才可以遠赴海外,完成學業,今日亦有所成。現在痛罵地產霸權的人,有不少受過地產霸權的恩典,不過,亦有不少在2008年時與地產霸權割席,將他們自住的物業出售,今日,不罵也不行。

  其實,每個人若果善用他擁有的物業,的確可攻可守,若果香港沒有將地產行業發展成為高資產值行業,香港亦沒有能力攻,亦沒有能力守,「紐、倫、港」一定做不成,連亞洲新四小龍的資格亦不及,地產確實幫了我們一把,幫香港進化。但是,又有多少人記得,說地產是霸權的人就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