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位科學家在一處河川發現大魚,其中一位甚為憂心,認為大魚將小魚吞食,河川生態受到破壞,另一位認為有足夠小魚才能養活大魚,亦即是大魚代表整個河川生態健全。
數月前有一本新書講述香港地產界出現霸權主義,作者是其中一位霸權人物的私人助理,著作內容可信性甚高,但亦不是什麼的新鮮事物,將一個行業及行業內人物的私隱暴露於人前,亦不見得是一件光榮的事,正如有一妓女將碧咸召妓的情況供諸於世,美其名是市民有知情權,但是除碧咸妻「維多利亞」尷尬外,其他人亦不覺得是什麼的一回事。而該名妓女與前私人助理想法一樣,希望得到可觀的報酬及從此一舉成名。
一個地區出現霸權正如一個河川出現大魚一樣,可以被視為生態系統健全。香港在地產行業出現霸權並且可以在世界富豪榜名列前亦可以是時勢做英雄。不過以往香港地產界的霸權人物並不是香港人,是英國人。他們控制著香港最優秀的黃金地段,直至麥理浩帶回中國要在97年收回香港的訊息,英資才開始撤離。當李嘉誠買下現在「環球大廈」地段,以及收購「和記黃埔」,曾幾何時,被香港人視為英雄,是被人模仿的對象,而現在李先生又被一部份人形容為奸商,純粹是仇富的心理作祟。
就算李先生可以獨見胡錦濤,亦不可以代表他可以稱霸香港地產界以至全港。地產行業的確孕育出不少霸權人物,不過在過程中又淘汰了不少英雄豪傑。但若果現時的地產霸權人物不是香港人,他們是會怎樣對待香港地產行業?
2003年「沙士」前後,不少外資基金到香港投資,當時香港已受亞洲金融風暴重創,再受到「沙士」蹂躪,下跌週期整整有7年,外資基金當時在港投資,可以說是予取予攜,不少優質大廈、舖位、豪宅因為業主未能履行與銀行之間的貸款合約,其擁有物業要交付銀行,淪為銀主盤,最經典的莫如「維德廣場」,最高時估值大約一佰億元,在銀行收樓後,只是以8億多元售予「摩根士丹利」,輾轉間最近李錦記家族以40多億元購入,類似上述的低價收購個案簡直是多不勝數。
外資基金購入物業後有一個指定動作,必定要在一段時間內將物業出售,以便入帳,若獲利便能賺取額外花紅,時間大約是5年。若物業升幅急速,時間是會短一些,若升幅不大甚至出現跌幅,基金是可以等候,不過亦不會超過7年。當一眾外資基金在港收購完畢後,便會發動宣傳攻勢,說香港物業市場如何優越,待升幅確認,他們便會出售,獲利後便逃之夭夭。
當一眾外資基金出售物業後,又會發動宣傳攻勢,說香港物業市場如何不濟事。所以,你不難想像到去年初全港外資測量行一致預測樓市會大幅下調,迫使銀行向客戶追收差額。若全港銀行執行他們的意願,樓市一定會大幅下調,爭相踐踏下,相信會有不少物業淪為銀主盤。可幸並不是全港銀行都按他們的意願而進行,不過當時亦有不少外資銀行根據他們的報告行事,得罪不少長期及優質客戶,亦損失不少生意,多少是咎由自取。
若果今日地產市場由外資主導,他們的玩法將會與股票市場一樣,不時將之舞高弄低,吸盡市民的資產。既然如此,倒不如將「霸權」的稱銜由本地商人戴上,最低限度在獲取利潤之餘,亦會顧及港人的利益。希望他們有李嘉誠先生「富貴若不義,於我如浮雲」的心態,這實在是港人之福。出現霸權,亦即代表香港社會資源充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