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再以「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簡單清楚先漢興隆,後漢傾頹之道理。
現正人口普查,可以清楚知道香港人口有多少,兩、三年前,政府宣稱香港人口有700萬,在三十年後,香港人口將會達到1,000萬。當時,我頗為奇怪,按正常人口速度增長,應該15年內便會到達1,000萬人口。
正常途徑包括﹕在香港出生的嬰孩,大約有5萬人,單程證亦有5萬人,投資移民約1萬,優才計劃2仟至3仟人,最重要的回流港人連同他們的第二代,估計有5萬至8萬人,總數20萬人之內。不過,在過往,港人不斷移民外地,所以人口增長速度甚為慢,但現在不但少人移走,甚至更多人回流,人口增長速度將會加速,同樣地房屋需求亦要增加。在今次人口普查之後,政府應有一個大剛,若好利用今次普查資料,在制定未來城市及附近城鎮規劃時更有清晰的目標。
我估計今次人口普查結果,香港大約會有800萬人,雖不中亦不遠。居住公屋與私人業主亦相若,各佔110萬戶,而大約有10萬戶未能有自己的私人居所。而其中5萬戶在輪候「公屋」,大約三年內上樓;另外的5萬戶有部分從不考慮置業,或永遠不會有能力置業,剩下有能力置業而因為樓價過高而未能置業的人,大概已有2萬戶至3萬戶。而香港政府為了這2萬至3萬戶人不斷推出新政策,目的只是希望這2萬至3萬戶能夠有機會置業而已。這種「親少人,遠社群」的做法,不知不覺傷害了大部份的港人。
無論政府施行任何政策,其實都一定會傷害其他人。購買私人物業的人都知道,政府是實行高地價政策,他們所購買的物業,有一部份是用來支付地價,政府利用這些土地收益來建「公屋」,貢獻給那些有需要的人士。但是,私人業主並沒有發出反對的聲音,反而責無旁貸,認為有責任要照顧住「公屋」的人士,甚至認為應多建「公屋」,以安置輪候的人,減低輪候時間。
住在「公屋」的人,若果沒有上進心,又或者是認命的話,「公屋」亦是提出一個不錯的居住環境。當然,若果他們有資格或者已經是私人物業業主,理論上應該將「公屋」交回給政府,使政府再運用有用的資源,「公屋」錯配的問題已經漸漸成為一個聲音,政府亦應該正視這個問題。
現在政府為了2萬戶至3萬戶未能置業的人士不斷出招,他們的想法是當出招後,不少炒家定必劈價出售其物業,樓價必大幅下滑。用家包括要求政府出招的人士,便會趁價格下跌,選購他們心儀的單位。為此,成交量則不會減少,在政府來說,這是一個完美結果。
人常道﹕「世間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今次亦不例外,政府官員萬萬料不到,在各類型打擊炒樓措施下,樓價不跌反升,但成交量萎縮,這是政府官員最不希望見到的結果,樓價持續攀升導致置業難,這個問題不但未能解決,而成交量萎縮則會做成庫房收入減少。在短期內當然不會有問題;在長遠來說,一定要增加稅收及減少社會開支。換句話說,為了遷就中層那2萬戶至3萬戶,必定要上層和基層作出犧牲,是否值得是見仁見智。
現在,政府應反璞歸真,將擾民的措施放寬,鼓勵年青人要靠自己本事置業,當然他們的家人幫忙亦可。始終一個政府是要根據社群為主,政策亦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