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外印花稅與真馬德里

湯文亮
2011年6月13日

  在香港,從事地產的翻譯員有時真的是很奇怪,明明是特別印花稅 (Special Stamp Duty),怎麼會譯成額外印花稅。過往足球評述員亦誤將皇家馬德里 (Real Madrid) 譯成真馬德里,誤譯反而多一份童真,更令人接受。

  譯名是「特別」抑或是「額外」其實沒有甚麼關係,反正是在購入住宅物業後兩年內出售的,才要付的印花稅。此一招,很多人認為是獨孤一招,只要此一招,便可以調控樓市,滅絕所有炒家,令樓市有一個健康的發展。

  說話是沒有錯,但樓價不斷攀升,政府若不收緊按揭,當市值下跌時有大量物業變成銀主盤,銀行亦會低價將物業出售,直接會拖垮整個樓市。

  所以打擊炒樓措施之收緊按揭成數是非常之有彈性,當樓價不合理的攀升時,政府可能會更加收緊按揭貸款額從50%減至45%…40%,亦即是當市道轉壞,銀行亦有相當寬闊的緩衝地帶,不用匆忙向客戶追收差額,亦毋須強制性收回客戶物業,若物業不變成銀主盤,樓市大跌的可能性不大。

  反過來說,當市道轉壞,樓價下調,金管局有可能批准銀行放寬按揭,從50%至55%...60%等,可以說,收緊的尺度一定會比放寬的尺度嚴謹許多。換句話說,按揭成數成為調節樓市招或之一。我常說,打擊炒樓措施之終極二招不會取消,不過,我補充說,是會按情況而作出修訂。

  特別印花稅在香港的影響不如想像般大,但其他幾個施行特別印花稅的地區則有極其壞影響。在澳門,成交量減少了9成,其他亦差不多,我所說的幾個城市全部都是在亞洲區,全部都經歷過亞洲金融風暴蹂躪,所以當環球金融海嘯時,亞洲地區城市早已有過一段不愉快的經驗,而慘痛經驗反而令大家逃過環球金融海嘯的一劫,所以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不錯。

  西班牙之馬德里與巴塞隆納實屬死對頭,巴塞隆納在1992年奧運後蛻變成功,一變而成為一個藝術城市。香港何常不一樣,在過去幾十年,從一個輕工業城市蛻變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但蛻變的結果是物業升值,百物騰貴,但政府沒有針對性落重藥,任由地產市場自由運作,但眼見每一次風浪,樓價大上大落。大上時,市民爭先恐後購買樓房;下跌時,則恐慌性拋售;在經濟低迷時,市民的資產輾轉落入外國人手中,他們連多謝一聲也沒有,亦明知幾年後香港經濟復甦,市民又會以高價向他們購回物業,如此必賺的生意,又怎樣不使世界投資者伺機在港搵食。

  政府在使出收緊按揭及終極印花稅後,有政府官員表示,若不見效,可能會有更嚴厲的招式出台,但我相信雖然二招之後,樓價仍然攀升,但成交減少,已經達到基本要求,或者,結局比預期還要好。

  若果現在樓價下跌兩成,不少市民的資產減值,而未有置業者,恐防樓價會再下跌空間而不肯置業,政策變成兩面不討好。但現在樓價不跌,物業持有者並不會怪責政府,未有置業者亦不能怪責政府沒有出招。

  現在物業市場成交量減慢,亦給與政府時間準備使出終極一招,大家都知道,當政府使出終極一招之後,樓市不但會穩定,甚至會向下調整,所以大家聚精會神,平心靜氣,準備迎接這一招,這一招是甚麼? 就是「增加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