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尚未具備大跌條件

湯文亮
2011年9月19日

  甚麼是大跌?我相信是最少跌3成或以上。換句話說,以中原指數最高點大約100點計算下跌3成,即是下跌至70點。雖然有評論員、有學者認為有可能,但我個人認為,樓市尚未具備下跌至如此地步的條件。

  有人會說,樓市從1997年高峰,下跌至2003年,足足有70%,今次下跌3成怎麼不大可能,說這話的人一些未經歷過1997年樓市的風險,他們當然經歷過1997,但只是在其年份,並不身處樓市買賣交易當中,故此說這話。若果他們知道人們在1997年怎樣投資物業,其瘋狂程度與現今的人相比,可以說是一在地平一在天,沒有瘋狂的上升,又何來會沒有理性急挫?況且,現在投資物業的人,早已吸取前人投資失誤的教訓,小心投資,所以我這樣說,大跌的條件尚未形成。要大跌,首先全港參與投資物業的人數激增,「摸」貨轉讓頻繁,樓價只是出現乾升現象。現在,最新「摸」貨成交量佔市場不足1%,而且,成交的物業大多數是宣佈徵收特別印花稅前已買入。現在獲利「摸」走而已,沒有「摸」貨影響,樓價上升是確確實實 ,要下跌亦要確確實實,並不是撻訂便算了。這樣,持貨的人要三思後才會將物業出售。

  其次是欠債比率,我沒有確實數據1997當時的物業持有人的平均欠債比率,但「摸」貨撻訂導致樓市急速下挫三成,不少物業已經變成銀主盤。如今,欠債比率是54%,就算樓市下跌3成,銀主盤亦不會多,沒有銀主盤,即是銀行沒有權將按揭物業劈價出售,樓市大跌的可能性亦不大。

  促使業主不將物業出讓其中一個主因是回報,1997年物業空置率偏高,業主們不斷降價求租,將租金推低至一個極不合理的水平。有些商業大廈,租金與管理費差不多,實在是非常恐怖。當時的業主或投資物業的人,都是抱著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鐘的心態,亦知道物業會隨時變成銀主盤,只是希望風雨早一日過去而已。

  回報差,但是支出大。正常的利息支出已經比現在大了數倍,若果是資不抵債的話,更加要付出多一些利息,可以說是百上加斤。當時擁有物業的人,若借貸太重,利息是每日蠶食資產,若情況不改變,總有一日會變成負資產者,所以有不少人迫不得已將物業出售。

  今日當然是不同,低息早已持續多年,伯南克表明最少亦有兩年低息,但租金則超越1997,更有上升趨勢。換句話說,今日的業主每日都會減少一些債項,終有一日,所擁有的物業變成「零」負債。若果不過分投資,現今投資物業可以說是有贏冇輸,就算現在買樓都不是傻仔。

  大家可能有一個誤解,認為國內人士炒賣香港的樓宇。其實,每一位國內人士他們只不過買一層樓作自住或投資,很少牽涉炒賣,但人數實在太多,他們只是買貴香港樓宇。

  尚有很多利好的因素,例如失業率比1997年低得多,移民離開的人減少,而回流的人增多,物業亦是必需品,在供少需多的情況下,樓價上升亦是正常的。

  但是今日閣下問是否是置業良機?我認為既然這麼多年都沒有買樓,倒不如多等一會,就算樓價上升只是損失了機會,倘若下跌就會輸掉老本,不值得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