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後,美國經濟快速復甦,底特律汽車業得益最大,汽車業大亨身家暴漲,美國政府於是加重稅項,以壓抑暴富的情況。好景不常,當汽車業萎縮,經已立法的稅項條例並沒有放棄,最後導致美國汽車 (American Motors) 結業,其他三間大車行亦苟延殘喘。
汽車業大亨知道,汽車業萎縮是由於各種稅項大幅增加,汽車公司除稅後盈利不多,沒有資源開發新技術,面對日本與歐洲汽車業崛起,最終落敗。反見美國航空業,與國防部掛勾,又在稅務上有很多優惠,不斷開拓新技術,力壓歐洲及世界各國,始終執航空業牛耳。
現代美國富豪絕對明白「費」與「稅」分別,「費」只是一次性,而「稅」則是連續性。所以有美國富豪發起捐身家行動,亦有很多富豪響應。「捐身家」與「費」一樣,是一次性,而美國政府國庫空虛,若開徵各種稅項之後,往後幾年要繳付的稅金將會比今次捐身家還多,倒不如盡情捐獻,使美國政府要立法增加各種稅項的事可暫緩進行。否則,增加了的稅項是很難撤回,情況一如任何地方開徵銷售稅之後,只會愈徵愈多,是很難撤回。
過往美國富豪有不少早已設立捐款基金,現在只不過將未來會捐的款項預先公佈出來,在稅務將會有不少優惠,而政治上亦會有不少方便。他們捐身家等如做生意一樣,早已計算出有多少回報。始終,蝕本的生意他們是不會做。
香港傳媒、學者將「捐身家」與「仇富」扯上關係,兩者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香港人鬧人,一句「憎人富貴嫌人貧」已經將該人貶到最低位置。「仇富」比「憎人富貴」更嚴重,況且「仇恨」是非常集中,只會針對幾個人,若果某人「仇恨」所有人,這並不是仇恨,這是精神病患者。況且,香港如此多「富豪」,仇得幾多。
香港人不但不會仇富,簡直是喜歡「富豪」,傳媒對富豪的報導落筆非常細軟,間中亦出現帶有羨慕的字句。福臨門門口經常被拍得非常溫馨的場面,三奶、四奶、女朋友皆是等閒。而報導亦有捧場客,各屋邨師奶大姐對富豪生活片段瞭若指掌,亦為生活茶餘飯後話題,如此來說,怎說得上是仇富。
香港富豪被指應跟隨美國富豪捐身家,但是香港大部份富豪乘上一代福蔭才有今天財富,而家庭成員親屬衍生繁碌,同氣連枝,如何會出現一人夠膽說將家族資產捐出。而自己創業而成為富豪者如李家誠先生早已捐出一百億元,不過並不為傳媒廣泛報導。香港傳媒對於正面消息如港人捐款、世界榮耀、藝術成就等並不太熱衷報導,捐款者可能要出錢賣廣告才會出現在報導章上。如此,教人如何有興趣捐款。
香港政府庫房充沛,各項福利支援亦不缺乏,就算現在有富豪捐身家,亦只不過是錦上添花,或者會破壞政府對各項福利開支預算,倒不如現在藏富於民,有需要時才討論。
香港人不是仇富,而是仇權,仇「特權」包女仕事件反應香港人對有特權者態度。舉例來說,一間著名酒家,裡面爆滿,外面亦大排長龍,人們不會理會餐廳內進餐的人所點的餸菜是否奢侈,當然亦不會涉及仇恨。但對於一些不需要排隊而得到位置者會發出鼓譟的聲音,甚至投訴。因為人們仇恨特權,並不是「仇富」。
大律師忽然正義民主,忽然以法理為據,使人無所適從。一句「藐視法庭」亦帶有恐嚇成份,若檢控成功刑罰一定會比包女仕掌摑警察嚴重得多。我並不是不同意法官的判決,他一定有自己的準則,況且,該法官又早已被認定為仁慈的法官,包女仕獲得輕判,只可以說她好彩。但恐嚇市民抗議,使人誤會包女仕有特權,實在好心做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