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議員表明特首若不復建居屋,或設立資助置業計劃,他們對施政報告不會投票贊成致謝。最後,亦沒有致謝,用這種下三流手法,特首和他的團隊如何吞下這口烏氣?於是,財爺負責制定打擊炒樓方案,有沒有成效? 實在不需多說。
幾個月前,社會上的聲音包括議員、學者、知名人士、過氣官員均要求政府復建居屋或資助置業。當時政府官員所受的壓力不可謂不大,但是他們知道,復建居屋對壓抑樓市炒風根本無補於事,若提出資助置業,他日制定打擊炒樓措施時便有所顧忌,這個因素大家都未能察覺。
今年7月26日,我在i-money財經雜誌以「炮灰」這個題目探討,若政府資助不合格的市民置業,最後會淪為炒家的點心;而在8月9日,我在經濟日報地產評論解釋政府不應提出置業資助計劃,文章出街後亦受到不少抨擊。星期一,地產商會發言人在記者會表示,擔心打擊炒樓措施會傷及無辜,說話平平無奇,但內裡大有文章。
若果政府當時設立置業資助,今日出招便不能揮洒自如,因為要顧及已接受置業資助的人士。換句話說,該批人士會成為炒家及地產商手上的人質。
溫家寶總理在澳門講話,更加令特首下定打擊炒樓措施。總理就﹕「政府的責任是照顧貧窮人士,使他們住有所居,並不是協助他們置業」。亦直接肯定特首不復建居屋及否決資助置業計劃。現在,對方沒有人質,於是特首便出招。
這是一篇很短的文章,若果你和「炮灰」及以下的評論一起讀,是比較有味道。當時8月9日我在經濟日報地產專欄這樣寫﹕
「資助置業 錯失時機」
一個社會購買力,是逐個階層形成,如果推行置業資助,亦即是增加基層購買力,在供應量沒有增加,需求增大的時候,售價必然上升。況且,無論如何資助,置業人士必然要負擔一個很龐大債務,當樓市節節上升,受資助人士當然沒有問題。資產升值,又會使其他人會要求政府擴大資助範圍,使愈來愈多社會人士受政府資助。
但始終有一日,樓市會向下調整,受資助人士資產值會蒸發,但債務依然存在。在這時,真正的問題便會浮現出來,社會到時候便會多了一批負資產,兼欠大量債務的人士。若果利息一如現在一樣,問題可能不會惡化,但大家都知道,現在利息是相當不正常,若果利息回升至5厘至6厘水平,社會結構將會被摧殘,屆時政府又要出手相救,但今次不單是受資助的人士,而是受樓市貶值而財政出現問題的人士,所以,已經預知問題將會發生,為何要推行置業資助計劃?
恐刺激樓市「火上加油」
置業資助計劃,其實並不是不好,不過現在不是最好時機,若果在03年以前,或任何一段時間市況淡靜時推出計劃,在社會基層造成購買力,而購買力會向上推動再產生購買力,這樣會活化整個物業市場。若果現在才推出置業資助計劃,已經是火紅紅的地產市場將會火上加油,全部業主都會回應市場需求而加價。換句話說,所有置業的人士將會買貴樓,若果是樓換樓,損失仍然是有限,若果是初次置業者,損失必然會大很多。而得益者當然是手持大量物業地產商。所以有理由懷疑推動此政策的人其實是與地產商的關係是很好。
受置業資助計劃的人,財政其實不是十分穩健,勉強置業,就算10個之中2個出現問題,數字亦相當龐大,最後亦會將責任交到政府手中。所以現在政府資助計劃根本不熱心參與,又用拖字訣,等待市況下調,社會上的要求便會紓緩下來。至於復建居屋,其實亦是資助計劃一種,只不過是購買政府所興建的樓宇。而大約十年前,政府因物業市場大幅貶值,出資以原價購回居屋,當時沒有反對聲音,但若果今日再要推行,社會上反應的聲音一定很大。
資助預算 撥建公屋更受惠
香港財政預算是有責任解決港人的居住問題,但不是協助港人投資,資助計劃牽涉龐大金錢,而受惠的人又不多,又不是最基層的人,所以資助計劃是行不通,倒不如將預算資助的金錢,多建公屋,使更多人受惠,而公屋居民亦可能產生購買力,購買私人樓宇,但需求量不會因應資助計劃而突然大幅增加,對樓市穩定性其實是有正面作用。
不過,若有人訪問我,是否應該推行資助計劃,若果說不應該,他們必定「囉囉嗦嗦」,追問到底又要詳細解釋,倒不如說「贊成」便一了百了。所以民調說76%被訪者贊成資助計劃或復建居屋,其實是太少,應該最少有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