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六講五個朋友為一個回流香港的友人洗塵,原來友人尚未決定,掏出一枚硬幣說﹕「字留公走」。不過,友人最後沒有擲毫,決定留港發展。
大局已定,日藉廚師上菜亦由白至紅,貝類亦已享用,當然是重頭戲大拖羅,或稱大吞拿魚腩。其實,吞拿魚有一個中文名稱,叫「鮪」,開日本館子的友人說,很多人都會讀錯,讀「有」,其實並不是,正音應該讀「賄」,賄賂的賄,或是是秦檜的檜。茲證明,「鮪」魚在古代亦是很珍貴,可作賄賂用途。
在坐六人在上星期六已經介紹四位,包括在下做房地產生意、教授、日本館子主人、回流友人,另外兩位是一位開車行,進口歐洲名車,一位開玩具廠。其實尚有很多位,陸陸續續會有星期六故事中出場,帶給各位讀者一些新鮮事物,若有錯誤,請各位指正。
食飽,開電視準備唱歌,但見電視鏡頭面前,幾位老中年,帶領一批所謂80後衝擊立法會,要求放棄「惡法」。
回流友人說﹕「他們已經玩了很多年,雖然耆耆老矣現在尚有興趣繼續,實在難得」。但見他們的左右,大多數是20來歲的青年,行屍走肉般跟隨叫口號,當電視台訪問他們,他們亦答不出一個大概,不時需要旁邊的長者提點,帶領如此質素的青年,不是被激死便會被氣死。
不過,帶頭大哥亦知道,這批無無謂謂的青年,頂多在2年至3年便會被淘汰,到時希望有另一批無無謂謂的青年跟隨他們,鞏固他們的政治本錢便可以,其他不用理會。
一句話,反對派的青訓工作做得不足,教授又講三國,他說﹕「大家都知道,魏、蜀、吳三國,羅貫中說三國鼎立」。其實不是,明顯魏比較強大,領土亦較廣。蜀漢劉備反而是最差的一國,領土又少,能從慣戰之士亦是早期跟隨劉備入蜀,正如諸葛亮在出師表所說﹕「此則數十年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但是孔明一心完成不知道是他自己抑或是劉備的意願,六出祈山,而降將姜維更九伐中原,將蜀漢國力耗盡,最後敗於鄧艾之手。
連年征戰,攪青訓的資源亦耗盡,姜維伐魏,迫不得已起用廖化作先鋒。廖化當時人又老,武功又不高,出身又不正宗。如此,仍要任命為先鋒,蜀國堪虞。
講完三國,再講香港,香港被稱之為「示威之都」,嚴格來說,應稱「抗議之都」。每年有五千多宗,可以以一個字來形容「雜」,可以說,有時根本亦不知道示威甚麼。久而久之,當參與的年青朋友年紀漸長時,便會為生活或其他理由不再參加,領導者唯有寄望不時有新血加入,如是者週而復始。
帶領的領導者亦耆耆老矣,雖然將頭髮染黑,在鏡頭面前鼓其餘勇,但在鏡頭後則面帶滄桑。不但廖化作先鋒,連姜維亦要作先鋒。總之大家都是搵兩餐,如何再有時間攪青訓工作?
香港投放資源,以教育為第一位,一向以來,50後、60後、70後都沒有問題,他們沒有的他們會自己爭取,若爭取不到,只能說時運不濟,學藝不精。到80後,大有不同,他們認為取之社會是理所當然的事,在大學入學迎新會上,居然有教填表申請公屋的活動,在以往簡直匪夷所思。
我們在電視所見的青年,當他們離開示威隊伍後,已經很難再融合社會,在他們的眼中,老闆是資本家,亦是剝削者,與他們如何能夠並存。久而久之,他們便會變成如俗語所說明「宅男」或「電車男」,與社會脫節,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工作,亦有可能誤入歧途。
「示威」,一如孔明「六出祁山」一樣,不斷耗盡香港資源,將一些有為的青年變成只會叫口號的「木偶」,但慶幸我們尚有很多優質80後,除本港各大學外,亦有不少外國留學生,亦有不少80後在國內工作,再加上一些移居香港的優才,我們不擔心沒有優質接班人,要「廖化作先鋒」,只擔心該批示威80後如何走完他們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