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3其實不是QE

湯文亮博士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萬眾期待QE3一出,在美國或歐洲方面,並沒有甚麼大反應。在香港,驚濤拍岸,樓價無端升了接近10%,令到香港政府非常頭痕,現在連應變的方法也沒有,唯有靠前政府留下來的招式去解決問題。而最有效的當然是不准市民買樓,但C.Y.知道如此做法,即是斷送香港前途,唯有退而求其次,不准市民借太多錢買樓。所以,金管局再宣佈按揭收緊,但市場上反應不大,樓價再闖高峰,如何是好?

  在彼岸,伯南克須的是頭痛非常,QE已經出到第3,中間打了兩次加時(O.T.),樓價仍沒有起色,雖然令新樓銷售不錯,但將鎖匙擲回給銀行仍多,兩者相抵銷下,美國樓價不起,亦即是美國經濟沒有起色,如何是好?

  若果伯南克真的是打算以量化、高通脹、印銀紙來振興美國經濟,他的QE策略根本不對,又或者,他的原意並不是以量化、高通脹、印銀紙來救美國經濟,只不過是世人誤解。

  不過,又難怪世俗之人,我們以前看武俠小說,那些主角所用招式一定是一招比一招厲害,例如如來神掌,由第一式「佛光初現」到第九式「萬佛朝宗」,一招比一招犀利。到「萬佛朝宗」時,已經不知道是「佛光初現」多少倍,但伯南克則反其道而行。

  美國經濟唔掂,首先上任財長保爾森單膝貝諾茜求得7,000億美元,以為7,000億愈是很多,誰知道7,000億擲入金融市場,如泥牛入海,踪影不見,又或者尚未足夠分發銀行、投行、證券公司高層花紅,保爾森退下,雖有豪情,卻遺下了一襟晚照。

  本來,QE一出,誰與爭鋒。但美國自命是世界大哥,有17,000億在手,立即表示大哥本色,幫幫非洲,救救歐洲,指指點點亞洲。17,000億,一下子就沒有了,政府官員如格林思潘、伯南克等反思,若果再提錢出招,亦如泥牛入海,不再提錢出招,美國經濟則永不翻身,如何是好?

  最後, QE2出台,但名字雖然叫QE2,但有QE之名,無QE之實。QE2只得6,000億,比保爾森當時求得7,000億還少,所以,怎樣能夠叫QE2?其實,美國早已有一名字,不過從未公佈,這叫量化收緊 (Quantitative Tightening)。

  QE2 / Q.T.雖然銀碼不多,若果連兩次加時O.T.,已經拖延了不少時間,伯南克知道,QE3若不出台,美國人將失去了信心,經濟有危險。於是,把心一橫,推出QE3,不過很奇怪,美國反應一般,但是香港反應熱烈,樓一再飈升,而伯南克這個QE3,實在是有多少取巧之嫌,每月發放400億,若果是美國政府制定QE3上限為兩倍QE1+2,即是46,000億,大約要近十年時間才可以發放完畢。這還叫量化寬鬆QE,叫量化收窄 (Quantitative Narrowing) 就差不多。

  在QE期間,伯南克不只一次說將低息政策延期,現在大約2015年中。其實,我猜伯佬想說,有QE一日,低息政策不會取消。如是這般,美國再加息就要大約十年之後的事情。不只是我,其他的香港業主早已看透伯南克的心,但由於香港政府壓力下,所以大家少買不賣,租務不錯。你說,香港樓價如何會下跌?

  反而美國人摸不透伯南克的心,到現在仍不敢置業,最後,美國樓市不起,美國經濟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