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市場上的 Accumulator


湯文亮
2011年6月29日

  當日,暱稱I kill you later 的 Accumulator,連累不少金融財經尖子陷入萬劫不復之中,不但輸錢更連人生事業也失去。今日講 Accumulator,多少令人談虎變色,更令人心寒。

  香港地產市場上有超過100萬個Accumulator,亦即是業主,香港的業主並不是突然之間出現,是經過長時間積累,所以,說他們是Accumulator亦無不可。

  現在,在香港要成為業主的門欄越來越高,而有部份有機會成為業主的人不滿意,向政府投訴,向議員投訴,要求政府議員想辦法令他們變成業主。

  於是政府出招,認定招式可能令樓價下跌2成至3成,希望要置業的人可以置業,該種方法,古已有之,叫「削足適履」,是不是好辦法,大家不妨想一想。

  現在打算置業的年輕人大約只有25歲至26歲,他們置業的心態只不過自己有一個私人空間,並不是想有一個家。與過往不同,當日,25歲至26歲年輕人依然與父母同住,想盡辦法提高自己的學歷,提高自己的搵錢能力,一但入息飈升,置業並不如想像般困難,而能夠負擔的樓宇質素又會好一點。

  當年輕人搬離父母身邊後,無論租樓抑或買樓,一定會比以往用多很多錢,在捉襟見肘下,一定要做一些兼職,或現在叫Freelance, 來幫補一下生活費,就算因為職業需求的進修,亦無暇兼顧,個人學歷會平平白白在原地踏進,薪酬亦不會大幅增加,到最後,可能需要父母的幫助,才可以繼續有自己的生活,或索性搬回父母身邊,重歸懷抱。

  政府及議員們現在攪錯了一件事,他們說﹕「現在樓價太貴,樓價脫離市民置業的能力。」但是他們沒有計算到,市民並不是在今天置業,他們其實早已置業, 在他們置業時樓價並不如今天高昂,就算今日收入不足以支付樓價,但相比他們置業時的樓價是相當充裕,為甚麼要為市民擔心? 為甚麼要將全港樓價壓下來?

  舉例來說,有一個人在廿多年前已經購入太古城一個單位,當年只不過六、七十萬元,現單位今天市值已超1,000萬,但該人在工作未如理想,依然只有一份月薪20,000多元的工作,若果以今天計算方法,他絕對不能擁有該物業,但事實上他已經擁有。不但如此,他更利用該物業升幅而協助子女們置業,他一直推動香港經濟,一直推動樓價向上,現在扼殺該類人,是否對香港有利?見仁見智。

  要協助市民置業,除壓低樓價外,尚有很多辦法,例如可以容許他們的父母將他們的物業加按,協助他們的子女上車,亦可以將首次置業的按揭成數加大,政府則採用類似協助中、小型的貸款形式,容許銀行給他們一些過渡性貸款,若他們不能歸還,政府亦會負一部份債務。

  現在政府所採用的方法完全反其道而行,減少按揭成數,父母如何幫助他們的子女置業?年輕人又如何有能力應付日益高漲的樓宇首期,他們的怨氣亦會日積月累,他們亦成為怨氣Accumulator,到最後一發不可收拾。

  消除怨氣Accumulator,除了多做一些置業資助貸款及放寬按揭成數,更應多推土地,多建公屋,但千萬不可以取消特別印花稅,否則,若炒家反噬,樓價狂飈,怨氣則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