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我與國內一批青年傾偈,講及置業問題,當時該批青年雖然是新畢業生,不過是名牌大學,在一些有名的公司任職,薪金不多,最多的一位亦不超過5,000元,但是他們對於置業問題,持進取態度,認為應該在可行的情況下,盡快置業,他們的理據是國家的經濟處於高增長的環境,入息雖然增加,但其他日用品、必需品亦會有同樣漲幅。當中最厲害的應該是樓房價格,若果不及早置業,自己的薪金升幅可能會跑輸樓宇漲價的速度,所以一定在許可的能力範圍內及早置業,或者可以有一個好結局,他們說「博一博,單車變摩托」。
我問他們國內用「痛苦指數」來分析個人收入與樓房價格,以你們的收入,現在置業,相信是極度痛苦,他們亦同意,不過他們說,今日置業,雖然是極度痛苦,明年我的收入多了,痛苦減少,五年之後,我應該不會痛苦,若果不博,錯過了人生收入高增長的年份,這時才置業,痛苦指數將會延長很多時間,他們並問我,痛苦指數在國內已經沒有市場,怎麼在香港還有人以痛苦指數作指標?我啞口無言,因為我經常在報章上看見樓評人說痛苦指數,我怎麼知道已經out了?
在金融海嘯後,我見到一些年青朋友陸陸續續將他們在2005年購入的自住物業出售,我大感不惑,於是在一個可以場合趁機問問他們的心態。他們當時買了樓,又賺了大錢,大多數都是意氣風發,甚至有大地在我腳下的感覺,他們列出相當多的數據,投行分析,評論員報告,說樓市一定會向下調,幅度不少於30%,屆時他們才重新考慮置業,他們亦知道我從事物業投資行業,覺得我不將物業出售,反而是一個瘋癲行為。我只能夠對他們說,這是我為生的行業,有一大堆同事與我一起工作,我不能毀掉我的事業,但相同理由,我反問他們,若果你們相信那些分析、報告,亦無可厚非,但亦毋須將自住物業出售,這樣做是非常危險,他們沒有回答。
最近在一個場合又見到這批青年人,又講到居住問題,他們彈劾政府說居屋政策混亂,炒家搗亂市場,樓價飈升,令致他們買不到樓,我聽了很奇怪,你們不是曾經有物業嗎?他們又沒有回答。我知道,該批青年將自住物業出售,亦是放手一博,最後,汽車變摩托。
雖然,在置業問題上,兩地青年都是放手一博,但是國內青年是背水的一博,在買樓後,更加要積極工作,就算面對不如意的事亦要忍氣吞聲。希望工資上升的速度加快,他們可以早日脫離苦海。
反之,香港青年在出售物業後,有一大批現金,這些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那麼容易賺到的金錢,不敢意氣風發,認為投資是很容易賺錢,亦會提高自己生活質素,幾年後才發覺當時所賺得的金錢,亦消耗得七七八八,而樓價亦上升了不少,銀行又收緊按揭,此時才置業,是很困難。不過,後悔亦太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