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形容現時香港地產泡沫甚高,危險程度有如玩「接火捧」遊戲,當音樂一停,手持火捧者定必會被燒傷,大家應及早退出或乾脆不參加該種遊戲。
用該種語氣形容地產的人不時會投資股票,甚至投資牛熊證,又會用「打耙」來形容投資結果。投資物業若果不是以不能「摸出」便會不成交心態,就算是接了火捧,亦不會被燒傷。
現在參與物業炒賣的人愈來愈少,短期炒賣與其成本相比,利潤實在太低,不值得投資。雖然市面上不時傳出有投資者以「摸」貨形式轉售物業,獲利多少。
「多少」意思大約是5%至10%,若果扣除買入及售出佣金,是住宅的話,更加要繳付釐印費,利潤太少,值博率不高。如此環境,不需要政府立例管制,炒賣活動慢慢減弱,「炒家」亦會變成歷史名詞。
國內將會停止向「炒家」貸款,相信香港政府出手亦不會遠矣,不過,何處覓「炒家」?從報章所見,過往一年,十大甚至二十大炒家都不見出手,只有一些如「師奶兵團」、「裝修佬炒家」,甚至是以有「投資者以800萬購入粉嶺五個單位」為報章標題,實在不成氣候。
事實上資深投資者早已進化,變成一個收租佬,他們深知道短期炒賣,獲利不多,政府又會隨時出手管制,一動不如一靜,何樂而不為。
過往中原、美聯佣金收入,新樓大約佔25%,而2010年首季,兩間公司之新樓佣金收入,約佔一半,而購入新樓的人士,都會有一個很長的成交期,此為「炒賣」最基本因素。而近年參與新樓炒賣的人士,國內人佔大多數,這批人士與一、兩年前在港置業的人士不同,當時他們是以投資移民身份在港置業,借貸不多,購入的單位大多數作自住。
現今的是以「賭仔」心態,希望最少有一賠一,否則寧願棄訂。若果太多個案,當物業要成交時,政府又不批准延期太久,將會有很多人放棄購入,屆時,對樓市的打擊將會很大。金管局已經兩次示警,又加釐印費,稅務局又會關注「炒家」逃稅問題,一切一切都證明政府甚為關注,國內將會下重藥,香港亦將會跟隨,大家小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