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香港品牌在內地最響亮的可算是茶餐廳,雖然有不同字號,但只要掛着港式茶餐廳的招牌,不但生意不錯,更可收取偏高的費用,真是奇怪。
比「茶餐廳」更撲朔迷離,更港式的應算「Confirmor」,他的中文釋名「確認人」是很少人說,只是用一個「摩」字未來形容。究竟「Confirmor」名字出自何經何典,稍後再講,但帶給地產投資人仕不少方便,更做就不少財富。
一講「摩」,無論是「摩」出,「摩」入,抑或是「摩」貨,就算是行外人,都知道是與地產有關。趁週末,閒談一下,知多一些對大家以後投資地產亦有幫助。
何謂Confirmor,就是一個人或一個公司購入一個物業,並且已經簽署「正式」買賣合約,若果他將物業出售予第三者,但是他的身份並非業主,他只是在法律上確認他按合將完成交易,他便可以正式成為業主,所以他的身份是確認人。由於Confirmor與第三者交易最主要的法律文件是一張買賣合約,過往甚至現在有不少人在簽署臨時買賣合約後,已經將物業「摩」售,這其實是非常危險。因為在「臨約」過渡到簽正式合約,雙方律師尚有很多細節需要商討、同意,但簽臨約後已「摩」售,在業主一方,見買家在短時間獲取利潤,當然是不高興,亦會採取不合作態度,最後亦有很大機會不會成交。反之,若簽署正式「合約」後,接「摩」貨者早已清楚風險,完成交易的機會是很大。
現在的地產商財雄勢大,樓宇往往在差不多甚至已全部建成後才出售。往日,他們需要資金流轉,在取得樓花預售批准書後便急不及待將物業出售,相比落成日期往往有超過兩年時間空間。適逢香港經濟起飛,樓宇在預售後至落成會有超過5成以上升幅,而當年購置新樓訂金只需10%,因為銀行當時提供9成按揭。由於升幅過大過快,所以在物業未入伙時已經以「Confirmor」形式轉讓數次,樓價亦跳級而上,泡沫形成,最終一蹶不振。
由於轉讓頻繁,令人有一種錯覺,認為樓宇需求量很大,政府亦為此提出錯誤供應,「八萬五」政策出現,使香港地產業淪陷,經過7年休養生息才回復正軌。當年地產飈升,泡沫,兩者皆與「Confirmor」有關連,當樓價去到一個高不可攀的地步,最後接貨者可能不會成交,如是者樓價便急速向下,最後回到地產商手中,而地產商見市場空置樓宇太多,亦會減價出售。所以,當時地產市況波動,「Confirmor」亦難辭其咎。
在地產行業,連李嘉誠先生亦不敢稱王。不過,不知何解,出現了一個「摩」王黎汝遠,黎先生好客,願意付高佣金,故得到一眾經紀愛戴。他曾經問我 : 「湯兄,你熟讀歷史,究竟確認人出自何處」。這是一條碳14題目,需要翻箱倒篋才能找出答案。最終不負所託。
話說當年大唐盛世,行節度使制度。各皇族子弟,顧命大臣被封節度使,要赴及遠方,流放塞外,而當時長安華洋雜處,夜夜笙歌,大多數皇族大臣均不願意離開,但皇命難違,於是發出「確認公函」,委派一名親信到封地覆任。亦有已為節度使的外放大臣如安祿山、史思明之流,因要回朝述職,亦會確認一位親信暫時接任節度使之職,不過,當時並不稱為「確認人」,史稱「留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