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IMF國際貨幣基金經常提及香港,說香港房地產借貸率高,要注意,利息偏低,又要注意,指指點點令香港金融界不勝其煩,按揭貸款成數已降至5成,再加上一連串個人財政要求,等閒人士已經很難借錢買樓。利息H按上揚,大銀行說要加至H+2%,這樣做只會對一班在香港借錢做生意的外資銀行有莫大益處,他們可以以Hibor向本地銀行拆借,然後再以按揭貸款借出,利息只是H+1%或多一點,無驚無險賺取豐厚利潤,這些本應都是港資或中資的生意,現在要分一杯羹給外地銀行,相當不值。
香港從來沒有要求IMF甚麼,可以說是只有義務而沒有權利,而IMF一再針對香港,很多時是和歐豬五國(PIIGS)的新聞一同發表,令人誤會香港的經濟和歐豬五國一樣,面臨崩潰邊緣,投資香港定必要小心萬分。
最新公佈負資產個案只有二十多宗,平均每一間銀行佔不到一宗,而欠按揭供款超過3個月以上的是「零」,這是一個神奇的數字,歐美等國家垂涎欲滴,自問這樣好的數據怎樣不是在我們的國家,而是在香港。
IMF這樣做是關乎外國金融機構一些做生意的手法,IMF屢次向香港發炮,而香港又能一一完成他要求的事項。IMF的總裁在每年報表上又能光榮的宣佈,香港的成功是由於他們的勤力監管所致。這樣,或者可以抵消一些他們對一些國家監管不力的指控,功過兩抵消之下,IMF領導層很容易又過渡到下一年。
記得2008年下半年,金融海嘯期間,不少物業投資者的資產突然被大幅低估,大銀行豪不避嫌直接向投資者追收差額。當時很多投資者不明白,自問與銀行的關係十分良好,又準時還款,借貸比率又低,為何銀行窮追不捨? 而所聘請的測量師發出的估價報告,其實是沒有辦法以該價錢購得相若物業,估價報告出現只不過比銀行直接發出一封要求閣下還款的信件好一些而已。到現在,我相信仍有投資者百思不得其解。
中國人有一句說話﹕「債大無憂」,當金融海嘯時,那些向銀行借錢但資產比例又略嫌不足的客戶,很少被銀行追補差額。因為銀行知道,他們追該等客戶差額,若客戶繳付不來,銀行被迫收回物業,以「銀主盤」出售,有機會做成樓市真的大「冧」,所以他們轉移向最好的20%客戶追收差額,一來該等客戶的借貸比率不高,被追差額的金額也不會很大,希望他們能夠籌措得來。這樣,他們便可以向總公司交差,同時亦給機會次一等客戶出貨,因為情況繼續壞下去,一定會向他們埋手。正是這原因,他們亦得失了不少好客戶,金融海嘯後,各銀行又各出奇謀,爭取客戶,導致 H按氾濫,各銀行的按揭盈利又大幅倒退。最近,才痛定思痛,調高H按利息,雖遲未晚。
IMF總裁位高權重,在世界經濟凋零的日子,IMF地位更為重要,所以亦目空一切,在紐約這一處連美國總統也救不了的地方犯事,究竟他當時是否谷精上腦,將IMF變成I must F,犯下離天大禍。
沒有IMF的指指點點,香港的財金官員,銀行才俊可以按自己的情況辦事,短期內應不會受到IMF的干擾,但願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