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版「雷雨」大結局

湯文亮
2011年8月26日

  五、六十年代,有很多電影公司曾經開拍「雷雨」這套劇,亦有很多不同的結局。長城影片的結局多數會是做父親的男演員在雷雨交加夜,大女先出走時會挺身而出,將一個將會破碎的家庭以力挽狂瀾於既倒姿態,訓斥第二任妻子及大女兒,最終一家和好如初。

  光藝影片便不同,大女兒離家出走,遠赴南洋,結識一位有拿督銜頭的人,快快樂樂過日子,父親一家,當然是非常悽慘。當劇終,觀眾離座時,初時是會有一些些快感,但回家細想,大女兒離開家人,亦有點那個。心裡會戚戚然。

  在五、六十年代,當時人們比較厚道,電影並沒有將最接近事實的給局表達出來,在看下去之前,不妨重看一遍地產版「雷雨」,在大女兒離家時,其實已經暗地裡有一個很好的男朋友,跟著便會和他雙宿雙棲,在床頭金盡後,男朋友亦離她而去。大女兒是悲劇收場。而父親及後母的一家人,亦四分五裂,後母可能帶兩名女兒離去,讓父親一個人孤獨離世。總之,一定是一個不好的結局。

  在香港,從事地產行業生意的人,不知何故,被人誣衊成為「地產霸權」,不斷說他們搜括香港資源財富,而發起「地產霸權」這個名詞的人,是一間地產公司已離職職員,將地產行業裡的事情醜化,又無對證,只是單方面指責,其目的很明顯,是一個已移離本地的人,心態其實是希望香港沈淪下去,一定要比她離開時的環境壞上不知多少倍,這樣才顯示她沒有做錯決定。

  我們現在真的是給予「地產霸權」四個字挑撥離間,現在從事地產投資的人已放軟手腳,不買不賣,交易活動減至很低,與地產有關的各行各業的負面影響現在浮現出來,影響之巨,無論閣下是否從事地產將會感覺出來。失業率上升,消費意欲下降是必然的結局,但是通脹不會因為地產交易活動減少而有所下調,反之,因美元貶值,港幣掛勾而加劇,小市民生活受苦是必然的。

  地產公司或投資地產的人並不是放棄地產行業,只是將目的轉移外地。北京、上海這些一線城市不在話下,連一些二、三線城市會有港人投資。投資外地,大公司因為人力財力充足,勝算較高,但私人投資,很多時會像「雷雨」大女兒離家出去後,遇人不淑,投資會化為灰燼,我並不是危言聳聽。在90年代初,在國內投資的香港新晉地產商,10個有9個殺羽而歸,全軍覆沒。

  香港沒有一班願意投資的人,雖然物業價值下跌,但人們收入亦會大幅減少,亦沒有能力置業,慢慢地這個地市將會沈淪下去,淪為中國二、三線城市,一塊寶地便這樣糟蹋了。

  若果一班現在高呼「地產霸權」,他日當香港經濟轉壞,他們願意挺身而出,重新振作,放棄他們的福利,為香港的未來作出努力,若果是肯定的,他們現在依然可以大聲呼叫「打倒地產霸權」。否則,應給予從事地產行業的人一個自由投資空間,該等人士亦明知若果沒有行政打壓,投資地產遭受損傷亦與人無尤,現在,將整個社會的運行攪亂而遷就一些受人唆擺的人,似乎有商榷餘地。

  「雷雨」的結局一定是很悲慘,但觀乎所有結局,從來沒有一個說後母的兩個小女兒,發奮圖強,在大女兒離家後,他們兼負起養家的重擔,情況一如今日整天叫「打倒地產霸權」的人,當沒有人投資地產,香港的財政緊拙,他們不但不為全香港出力,只會依然蝸居在「公屋」,依然申領綜緩,等待另一個行業出頭,再打倒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