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日前寫了一篇 "CY究竟是處驚不變抑或是處變不驚",有台灣網友指正在寫蔣經國一段的時候,其實是蔣介石,是我記憶有誤,所以再寫一篇修復篇,說起台灣,是我近年去得最多地方之一,今年已經去了兩次,在年初的時候,我單獨一人在台灣三日,思考今年投資物業之進退,當時,我住在艾美酒店,或者有人叫寒舍,離開的時候,留低了一條西裝褲在衣櫃,回到香港,艾美酒店已經有電郵通知,待我確認後一日,他們已經速遞到我寫字樓,很多謝他們。 究竟處變不驚與處驚不變有什麼分別,一般人包括在下都會認為處變不驚比較好,好似現在香港,一班物業投資者甚至一些小業主,面對政府不斷出招,各股評人,樓評人,經濟學家不斷危言,香港的樓價將會下跌一半,但是投資者,小業主一於少理,從他們日常表現,些微驚慌也沒有,樓價在政府出招,各評論員不斷唱淡下依然表現平穩,這個結局反而令致政府及各評論員不知所措,官員們想,究竟應不應該繼續出招,或者見辣招無效,且傷及民生,並且會令財政收入大幅減少,將會出現巨額財赤,是否應該稍稍撤招,現在樓市好似兩軍對峙,誰先驚慌,誰輸,在政府與小業主疆持之際,原來那些物業代理最驚,面對成交量不斷萎縮,入不敷支,唯有不斷危言聳聽,希望那班小業主不變而驚,將物業賣走,他們便有生意,但我只是覺得,他們為了自己,犧牲了那班小業主,對於投資者來說,他們更會名成利就,當小業主們要將物業出售,將會由他們接貨,以白武士身份接貨,當樓市下跌了一段時間,政府便會撤招,那些評論員,物業代理頭頭又會唱好,樓市又回復原狀,甚至比以前更高,所以, "處變不驚"是現在投資者的策略,而大部份投資者更加是處驚不變,政府又有什麼辦法。 至於給台灣網友指出錯誤的一段,我作出了以下修正: 1971年,中國被邀請加入聯合國,而中國入聯合國的條件就是台灣不能以中華民國,或者用台灣的名義參加聯合國,換句話說,中華民國要退出聯合國,當時,中華民國總統是蔣介石,而中正先生雖然長時期經過國難,但面對突如其來轉變,亦顯得束手無策,不過,中正先生處驚不變,閒時與內閣開開會,但不談國事,不談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正是中正先生表現良好,台灣報章大讚總統處變不驚,我覺得無論是處變不驚,抑或是處驚不變都是好表現,正如現在香港的物業投資者與及小業主表現一樣,不過,就令政府束手無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