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太平袁志光撰文以「數商廈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來形容紀惠集團,真是的受之有愧。比我們出色的物業投資者,尚有很多。說實在,我們不是想爭名奪利,我們只是想做一個老老實實的生意人,一個有良心的「收租佬」。
做生意成功與否,除因緣際遇外,有一些戒條亦要遵守。我曾經在一份報章以「準時還款」為題目,寫了一篇文章,這不是甚麼玄機妙算,是理所當然。與銀行交往,若不準時還錢,會導致個人信用破產,以後做生意便會事倍功半;但若果在極困難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準時還錢,得到銀行信任,便會事半功倍。
當亞洲金融海嘯將香港物業資產貶值7成,不少人變成負資產者,但有人在此之前,他們早已將名下資產轉移到海外,或者是其他親信,甚至是離岸公司,當他們完成所有手續,便申請破產,他們的論調是四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他們所擁有的資產到時又可以浮上水面。不少物業投資者亦採取此策略,但是他們發覺怎樣也浮不起來。銀行對於曾經破產的人士,尤其是在破產之前將個人財產隱瞞的人士敬而遠之,得不到銀行的支援只能炒賣一些小型單位,與他們過往的豪爽作風不大相同,這樣便淘汰了一批物業投資者。
有物業投資者精於財技,眼見物業價值如江河日下,早已資不抵債。於是和銀行商討,進行減債,停付利息的行動,變相將他們的投資損失轉嫁到銀行。不少銀行尤其是外資銀行亦不得不就範,否則,甚麼也沒有。但該等投資者亦得不到銀行信任,並不只是一間銀行而是整個銀行界的不信任,所以要東山再起是非常困難的事。上述雖然是兩種投資者處理銀行欠債的手法,但亦同時交代為甚麼當時叱吒風雲的投資者,在亞洲金融風暴後大部分都消聲匿跡,有部份至今仍未現身,實在有因果。
銀行不是不做生意,他們只是找尋一些有信用的客戶,今次他們不會找一些學識淵博,精通財技的物業投資者,他們會找一些在亞洲金融風暴時「死慳死抵」、準時還款的「收租佬」。當時,銀主盤充斥市場,若果沒有物業投資者承接,市況將會每況愈下,可能會連累其他的住宅客戶,以及銀行本身,甚至香港經濟。
他們將「收租佬」栽培成為新一代物業投資者,鼓勵他們買入當時價錢甚賤的銀主盤,有部份是甚為優質的物業。「收租佬」對物業價錢升跌不大為意,而將注意力集中在租金收入,有租金收入即是有防守能力, 就這樣,香港物業市場便穩定下來。
「沙士」只不過是一個催化劑,將最壞的情況展示出來,若能捱過「沙士」,生存的機會是極大。而「收租佬」亦是當時碩果僅存的物業投資人士,後來,各人所擁有的資產是他們以前未有想過,亦算是一場造化。
「收租佬」的資產雖然壯大,但是本質不變,未有過分投資,亦未有倚賴財技和銀行週旋,今次政府出招,已經傷及用家,甚至香港社會根基,但是「收租佬」仍然生存。無他,我們只是希望做一個老老實實的生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