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早前一位金融才女宣佈結婚,更宣佈以後過平靜生活,與老公買樓收租是以後投資方向,一片幸福溫情,洋溢於表,與以前積極推銷各種金融產品,又窩輪,又牛熊證的言論,全部拋諸腦後。
其實,不少金融學教授亦經常發表一些樓市崩潰的理論,人們似懂非懂,有一位教授未到五十歲便退休,更對人說在過去十多年,因為大學教授收入穩定亦未有投資金融產品,只是以積少成多,手頭上已經有十多層樓收租,退休後生活亦會相當寫意。有人問他,以往不是經常說樓宇風險相當高,不值得投資,他的回答是: 大哥,我是金融學教授,唔通教你買樓收租這些顯淺投資。一些要投資一些 難度高,風險高的產品,才能顯示我在這方面的權威。
浸會大學商學院張仁良院長,實實在在對傳媒說他的投資的組合包括兩層樓宇,佔個人投資組合50%,其他包括現金,基金,及有少量金融產品,這才是負責任的說話。在過去幾年,我不時被其他金融才俊游說物業是不值得投資,應該開拓領域,投資國際性金融產品。我對他們說,那些金融產品是經過多少專家設計,要從中獲利,真的是很困難,替公司投資是我份內的事,為什麼要假手於人,雖然金融才俊默默來游說,我只有默默推搪。一日不將金錢交於別人投資,主動權仍然在自己手中。況且,投資物業,只是面對一個死物,一個租客,這樣一定會比面對國際金融專家容易,為什麼要捨易取難。
其實,做個行,驚個行,不少地產人仕,他們並沒有擁有物業,主要因為曾經目睹地產業低潮,恐防被縛,情願將多餘的金錢投資服務或者金融產品。反之,金融才俊將他們在工作上賺到的金錢,買樓收租,世界真的是如此奇怪。
究竟點解會出現上述現象,我想,金融才俊見過不少例子,雖然不至於是「3更窮,5更富」那樣極端,但是一個星期賺5成,下一個星期打回原形的確是不少,因為實例太多,不知不覺起了戒心,若果用別人的金錢來投資當然是沒有問題,但若果用自己的金錢,則會考慮一些平穩上升的產品,物業便是一種極佳選擇,說穿了亦只不過這樣簡單。
地產行業的人不積極置業的是因為他們知道物業的成本,而不願意付出溢價購買物業,正如一間大地產商的樓盤,其職員及參與開發的專業人仕知道該樓盤每呎成本價只是5,000元,而地產商以每呎15,000元公開發售,而事情真相往往是恐佈,這樣,他們怎麼會出高價購買物業,情願將從中介服務所賺得的金錢投資金融產品,亦是如此簡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