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星期前,寫了一篇「父母應否幫助子女置業」,在網上反應可以說是空前負面,差不多所有回應都說父母沒有責任,只有少數說可以考慮。我最初認為這個世界變了,變得父子、母女兩代人冷漠無情,於是做了一些調查,發覺情況又不如想像中般壞。為此,我竭盡所能,寫了這篇「父子同心,其利斷金」,此篇其實是「父母應否幫助子女置業」的續篇。而該篇的前傳是「老豆,你至係最佳男主角」。
首先,我再找幾位銀行分行經理,問一問他們上述這個問題,他們一致都說,以前的確是每月均有十多宗,現在政府收緊按揭,父母的物業已經很難加按,所以亦很難幫助他們的子女置業。
有一位網友心水清,他說全港約有1,500間銀行分行,每間每個月十多宗即是每月萬多宗,已經相等整個私人樓宇交易的宗數,不合理。為此,我作出一些解釋,全港雖然有1,500間銀行分行,其中有大部份在政府公共屋邨之內,沒有人申請按揭貸款,亦有部份是私人銀行的分行,他們主力是金融產品的生意,按揭生意只是聊備一格而已。粗略計算一下,所剩餘的銀行分行每月有十多宗亦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況且,我所訪問的又是所處旺地的銀行分行。
我可以解決銀行分行的問題,但沒有辦法識別回應網民的身份,假若回應的網民身住「公屋」,他們的父母覺得子女何需要置業,只需越快申請「公屋」越好。有超過一半的大學生在入學時已經申請「公屋」,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但這樣對全港納稅人絕不公道。我們已經支付了每位大學生2百萬元學費,目的是希望他們他日成為香港的棟樑,他們將來繳付的稅項能夠便香港繼續生存下去,現在他們申請「公屋」,又要佔用百多萬元的政府資源,再加上他們一入住「公屋」,享受廉價租金的情況下,絕對不會有上進心,不能說渾渾噩噩渡過一生,只可以說成做不了大事,我相信這不是一般父母所樂意看見的。
在我們這個年代,「公屋」環境太差,青年們就算考不上大學,亦千方百計進修,努力向上,在工作上爭取多一些回報,亦希望自己能夠購買私人住宅單位。
在現在八十後群雄之中,亦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每年有不少青年離開香港,到中山東莞等地的工廠工作,他們很多亦有私人物業,與那些蝸居在「公屋」的八十後,他們是多了個人資產。當然,他們的犧牲亦是非常之大,無論是交友、娛樂、自由度均有一定的損失,亦值得向他們致敬。
今次向銀行借貸的方法,叫「父子同心,其利斷金」亦是從他們身上學到,銀行借貸不單是以物業為主,亦要計算單位總收入。當兒子要在國內做事時,便將他們的入息交予父母的戶口,這樣,當父母要求加按,銀行計算入息方面便寬鬆得多。
每一年,銀行是會有一些時間比較容易批核按揭,有些是年初,因為當時有相當多貸款額,有些在年終,因為太多貸款額未用,未能達標,不但花紅減少,甚至會受處分,所以會比較容易批核。不過,今年例外。
在以往,當每一間銀行的貸款額鬆動時,便會通知客戶,若父親在此時申請,是很容易獲得批核,而父親亦可以將這批款項借給兒子作首期。
雖然,現在貸款是有一些難度,但對於首次置業者仍然寬鬆,首先父、子的收入總和,向銀行申請加按,其後兒子購買新物業時,父親可以將加按所得借給兒子,而子則可以申請單一物業,7成按揭,亦不難獲得批核,此為「父子同心,其利斷金」,貸款亦不難會獲得批核,希望監管的機構看不到這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