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現在處於缺乏土地困境,其中一個大理由就是地產商早已洞悉先機,知道香港土地總有短缺的一日,在過去幾十年一直收購農地,又不發展,任由那些農地荒廢,當政府土地儲備用盡的時間,那些農地便會價值不菲,利潤以百倍計算。
曾蔭權時代到C.Y.政府,一直都是壓抑樓價,美其名是打擊炒樓,但是自古以來,囤積居奇是商業犯罪一種。炒賣反而不是,因為炒賣可獲得利潤始終有限,所以政府房屋政策,一開始便出錯招,以強力壓樓價,鎖死購買力,甚至不准非港人買樓,這些都不是對症下藥,不解決供應,樓價始終向上,最後得益者就是那些持有大量土地儲備的地產商,他們堅持低價補地,若果政府不就範,土地供應不足,樓價飈升,負責任的當然是政府。
炒賣的人心態就是時間要短,出手要快,獲蠅頭小利已經非常開心。近日商廈拆售大熱,那些整幢買入而分拆出售的投資者,平均獲利亦只不過10多個%,已經開心到不得了,但其中風險實在是很大,這10多個%他們真的是應得,況且,在交易之間,此為政府帶來不少稅收,一個10億元交易,當完成時,連同摸售與及一些摸上摸,可能為政府帶來1億元稅收,但是那些囤地的集團,過去並沒有為稅收帶來貢獻,現在建樓,獲利何只百倍。
政府在過去並沒有禁止地產商囤地,亦沒有向囤地的地產商徵收稅項,導致地產商囤地的成本非常之便宜,故此不怕多囤,亦不怕長久。政府應向北面考慮,若果連開徵BSD都可以,向囤積農地徵稅又非不可行,又或者地產商繳付的稅項,只是預先繳付,他日與政府達成補地價協議,這些已交了農地囤積稅可用作補地價費用,當地產商交了囤積稅後,日子一久,積存漸多,便會想辨法與政府達成協議,將手上已繳付的囤地費用作補地價費用,出手自然會手爽一些。雙方就會容易達成協議,當神女有心時,只要襄王有夢,自然水到渠成。
我的提議亦如四叔的一樣,只不過希望工程,而因為四叔提出百萬樓宇方案,反而令市民知道香港並非沒有土地,只不過是政府與地產商尚未達成補地價協議,土地未能建房。雙方在廣大市民監察下,只要在補地價問題上不再堅持己見,是有機會解決。否則,樓價在缺乏供應之下再飈升,補地價費用同樣飈升,這樣,問題永遠解決不了。不過,現在最可惜的是政府與地產商商談補地價是在密室中進行,普通市民根本不能知道一二,亦不能說誰是誰非,但是受害者始終是普通市民,何不將商討補地價的事情公開一點,令市民理解,甚至可以知道誰是誰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