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在英國觀莎劇《哈娒雷特》(Hamlet),王子復仇,面臨決擇,To Be, or Not To Be,非常之有深度,再講便是政治話題。
特首在「復建居屋」問題上亦心大心細,To Be, or Not To Be,於是在澳洲爆了要關注中產置業問題的一句話,但是並沒有明言要「復建居屋」。
這邊廂,香港的議員毫不猶豫,立刻召開記者招待會,說特首在「復建居屋」這個議題會在10月發表施政報告時有交待,意思即是說特首即將宣佈復建居屋。不但好此,連選址,計劃興建單位,如何分配,都一一列出來,這叫做甚麼,中國人說﹕「這叫迫宮」。
抗戰時,北洋軍閥吳佩孚雖然受日本資助,但決不發表支持日本統治中國宣言,日方無奈,於是為吳佩孚召開記者招待會,會前為吳佩孚撰寫將要發表的宣言,分發在場國內及世界各地記者,內容當然是說支持日本治華,製造事實,意圖迫宮,但在記者會上,吳佩孚所發表的言論與新聞稿完全不同,要求日方立刻從中國撤軍,日方迫宮不成,吳佩孚的下場當然被暗殺。
有意「復建居屋」的議員借助王光亞主任在澳門的說話,曲解成王主任不滿意香港的房屋政策,甚至澳門的房屋政策亦比香港好,而香港要立刻「復建居屋」。
為此,王主任在毫無準備,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食了一隻死貓。試想一下,王主任為官多年,尚且是一級京官,不單明白「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道理,更加明白即將離任官員「將離其位,不立新政」的道理。如此,怎會有意思指示香港政府官員立刻要「復建居屋」。
若果王主任理解香港房屋政策,更加不會發表上述言論,我相信這點是香港官員沒有向王主任解釋清楚,只要負責演繹的官員簡單向王主任說﹕「香港有超過一半居民住政府房屋,有需要而又合資格的市民,不超過三年便可以分配到合適的政府樓房」。這樣的條件,在世界上除了新加坡,亦沒有很多城市比香港為佳,澳門亦不例外,王主任誤會,我們負責的官員是有責任。
當「復建居屋」消息一出,上天亦幫了特首一把,中原指數在未計算「復建居屋」的因素在內,已經下跌了2%,這個跌幅亦是一年來各種打擊炒樓措施發生效用,而只是開始,稍後跌幅必會加快加劇,估計到特首在10月發表施政報告時,會有8%至10%跌幅,若果是真的,特首壓力便會減少很多,可根據實際情況宣佈「復建居屋」與否,相信特首為官多年,亦深諳為官之道,「復建居屋」之事,留待下一任特首處理好了。
這邊廂議員說要「復建居屋」,那邊廂政府官員說甚麼也沒有準備,最快要7年才可以有第一批居屋供應。而事實上,現在連「居屋」之土地亦未解決,有議員說可以從勾地表上取得,但官員說這會影響財政收入,一切一切,全部都懸疑未決,何須急於「復建居屋」?
當溫家寶總理看完《哈娒雷特》之後,英國人問﹕「To Be, or Not To Be?」,溫總理說﹕「莎翁的劇深度非常之高,要多看幾遍才有答案」。
「復建居屋」難度亦相當高,要深思熟慮才可以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