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正是香港做工廠的黃金年代,但隨著國內開放,香港又請不到工人,在香港做廠,愈做愈艱難,雖然開工廠難,但工廈有價。當時,不少廠家將他們在香港工廠變賣,單人匹馬,或者與幾個得力伙記北上,再闖一番事業兼做半個太空人。
在89年後,北上設廠的廠家減少,國內各市鎮分別開出更優惠條件,吸引廠家北上,這批廠家,成功率非常之大,有很多至今已經變成過百億上市公司,但歸根咎底,能夠北上就是靠那幾仟呎廠房,當日磚頭為我。
卓百德寫報告,說有26.4億工廠錢回流香港,購買那些劏房等不合法物業,我有少少奇怪,卓百德的計算更加奇怪,他算出大約有660戶廠家回流,平均每戶持有400萬,合共26.4億,數字上沒有錯,但主角有錯,那些肯在香港投資房地產的廠家並不如卓百德所說,那些將工廠結束而得回平均400萬元的失意廠家。400萬元,在香港能夠買甚麼物業,我可以講俾卓百德聽,那些廠家將工廠結業後,並不會回港,他們在國內做一些小生意,例如港式茶餐廳,餅店甚至電話零售商人,他們已經不習慣香港生活,叫他們在香港攪劏房這樣的生意,他們一定不會,況且,劏房的生意亦不是正當商人的生意。否則,陳茂波就不會一身蟻。
現在那些在香港買物業的廠家多少帶有衣錦還鄉的姿態,當日磚頭為我,今日我為磚頭,工廠難做,那些本來打算擴充廠房,增加生產隊伍的廠家都收縮,這樣他們有一筆多出來的金錢,因作置業就是最好不過,買樓還買樓,叫他們買舖位,豪宅,真的是嚇死他們,美珍香在銅鑼灣一個小小舖位,市值六億元,比一間中型工廠的市值還要高,所以,他們不會買那些物業。
他們退而求其次,金鐘、上環的甲級寫字樓就最適合他們,普遍呎價2萬元的甲廈回報大約有三厘,而且有租客負責管理費,差餉等,東九起動,不少工廈變身商廈,它們亦是甲廈,雖然地點不屬中環,但質素則達甲廈水平,而且那批廠家對此等商廈有感情,當日就是賣走了一層廠房後,再北上,今日,亦只不過將一部份現金投資東北商廈,有多人當日人人為我,今日日我為人人之姿態,所以,我亦認為,現在買樓的廠家有的是風花雪月的金錢,那些將廠房賣了的失意廠家,是絕對不敢投資物業,劏房等更加是不用說,卓百德應該理解這一點。總之,香港物業市場的購買力是從四方八面而來,要壓也壓不住,倒不如政府在過程中收回不少稅項,他日幫助那些投資失敗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