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在1997年前,樓市未在「冧」前,一切與物業市場有關的行業如物業代理、裝修、木工、水電,甚至物料運輸的人,大家自己都統稱為「做地產」行業,炒樓的當然不會例外。
香港,金融城市,炒家天堂、炒股、炒金、炒期貨、炒樓的人,多如繁星,大家亦毫不被嫌,說自己是炒家便是炒家,有甚麼大不了,與我們競爭對手是新加坡一比,隨便在他們的組屋,我們的公屋挑選幾個師奶,問一下她們關於股票市場的資料,給她們幾個上市號碼,要求她們答是那一間公司,我保證,我們的師奶贏對手十條八條街,就算彼邦的專業人士,亦可能不是我們師奶的對手。
我們一向以來,不但沒有對物業炒家沒有歧視,甚至可能帶有一些羡慕的目光,但不知何故,在2008、2009年金融海嘯後,人們對物業炒家甚至投資者有了一百八十度轉變,連帶我們一向尊重,引以為傲的李嘉誠先生,亦被稱為「地產霸權」,地產行業的人,彷彿已經和魔鬼結盟,人人得而誅之。不過,又人人希望和魔鬼結盟,做其物業投資者,這種超相對論式的理論,我相信連愛因斯坦復活亦不容易解答。
炒家其實是悲劇人物,是代罪羔羊。在香港,是政府房地產政策失誤的替死鬼,當香港樓價因為「勾地政策」失誤,地產商不勾地,政府無從知道樓宇供求已經失平衡,只是假設地認為物業炒家作怪,將物業價格炒高。政府從不同渠道發放這個訊息,而我們正義的立法會在收到訊息後,便立即開始運作,議員們輪流上場炮轟炒樓人士。至此,從事地產行業的人便與魔鬼走在一起。
在浮士德,主角出賣他的靈魂換取榮華富貴,但在香港現實生活裡,物業炒家其實只不過是眾多炒家之一。贏錢只不過經驗及一些運氣,而且,無論贏輸,物業炒家所付出的費用包括各類稅項比其他多出很多,簡單來說,對政府的稅收亦有非常大的貢獻。
若果沒有從地產行業的稅收,政府的財政預算真的不敢想像,不但是一個紅色字的預算案,更加會是一個左修右補的預算案。要減少各種福利不在話,就算正常的開支亦要採取緊縮政策。任何人坐上財爺這個位置,都會嘆一聲巧婦難為無米炊。
不過,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有從事裝修行業的物業炒家不知天高地厚,在炒賣兩、三層低價物業,獲利之後便以資深投資者自居,經常約會傳媒訪問,侃侃而談世界經濟形勢,利息去向,這不緊要,最大件事是在每一次政府出招之後,便挺身而出,說招式沒有效用,彷彿是炒家的代表,到此,大家都會意會到結局是怎樣。
其實,從事裝修行業的人不時會買入一些非常舊的物業,裝修整理後出售,新買家不但可以免卻裝修的煩惱,更可以在銀行申請按揭貸款,毋需再為裝修費而惆悵。但上述的炒家沒有將實情說出來,他說﹕「他買入樓宇後稍為化妝,便可以高價出售」,將全港的人比作傻仔,只有他在眾人之上。
結果,這個行業沒有了。政府的特別印花稅正是衝著這種人物而來,記着﹕朱總理說「悶聲發大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