蛻變中的香港

湯文亮
2011年12月15日

  以前,香港與台灣、南韓、新加坡號稱四小龍,當時中國尚未開放,在中國開放後,香港的工廠北移,被迫轉型,走向經濟金融行業。與此同時,日本經濟泡沫爆破,進行經濟鎖國,東京退出爭奪亞洲金融中心行列,此其時,新加坡尚未崛起,香港成為金融中心,與紐約、倫敦齊名,號稱「紐、倫、港」。

  在去年的金融中心排名,香港在新加坡之後,變成紐倫星港,當時很多人都擔心,香港的地位將被新加坡取代,紐、倫、港之名將一去不復還。

  別人可能有所不知,當新加坡選擇以賭業維生的時候,差不多可以說已經放棄金融行業,或者不將金融行業放在最重要位置。以澳門的經驗為例,賭業根本可以揹起整個城市開支,但又慢慢令到該城市沉淪,無論政府用何種方法,有一部份市民一定會沉迷於賭博,亦會產生出很多民生問題,所以人們經常說,凡事有利有弊。

  香港金融事業多謝國家改革開放,近十幾年,不斷有國企、民企在港上市,股票市場總市值不斷提高,同時自由行亦將香港零售推至一個頂鋒,沒有銷售稅的香港,相比新加坡及其他有銷售稅的城市,的確比人吸引,在香港購物亦是順理成章的事。

  零售業興旺導致不少外國名牌公司在港開設旗艦店,將香港舖位的租金扯上一個高峰又到達另一個高峰,這種情況屢現,使香港不知不覺在蛻變中,會變成甚麼?

  當大家認為香港金融業給新加坡趕上,紐倫港的地位不保,但出乎意料外,今年的最佳金融城市排名為港紐倫星,香港突然間進佔第一位,相信很多專家亦始料不及,亦不了解香港怎麼會變成世界最佳金融城市。

  老實說,我亦不明白,但我見到我們的財金官員屢次擊潰大鱷,又令金融行業運行暢順,自由發揮,政府亦在非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做出一些管制行動。在過往,這些管制行動一定會被外國金融專家、本港立法會議員猛烈抨擊,但金融海嘯後,大家都知道有限度管制,維持金融市場正常運作原來才是正確做法。當世界其他金融城市想到以適量管制以確保市場正常運作這個理論時,香港早已實行了一段時間,所以,我不明白為甚麼等到今日才能成為世界最佳金融城市。

  名牌在港設立旗艦店是否令大家想起一個地方,著名瑞士日內瓦亦是名牌林立,崇尚品牌的歐洲人會以日內瓦作為日常購物地方。香港得著於國內自由行,龐大零售購買力,慢慢地將香港推向高峰,變成另一個日內瓦而自己不知道,不過,香港在這方面亦要堅守原則才能維持,若果冒牌貨品消息不斷湧現,香港這個金漆招牌亦會褪色。

  只要保持世界最佳金融城市、購物城市,香港始終是有前途,令人住得舒服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