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凌地產分析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20040625

 

 

隨著國際貿易及投資之增長,一些與營商有關之環節,如會計制度,稅務計算,資產估值包括物業價格等,皆趨較為一致之衡量方式和解譯方法。這無可厚非,或許亦是一般人所理解之「環球化」(Globalization),而現時有意無意地,這些衡量方式及解譯方法多與美國所採用的較有關係。

 

這等美國帶領之方式方法像圍繞著一些基本原則,包括產品及服務之生產效率,即每一個單位資源之投入帶出多少價值(價格)之產品或服務,而這意味著兩大方案,不外是以更平方法生產產品或服務,就是盡量提升每一單位產品或服務之價值(售價)。此外,亦涉及回報結構質素及風險機會之衡量,以及一些概念性的考慮如商譽等,過程算是相當數量化。

 

筆者只是這些方式方法之用家,其背後之理論有待學者及有關專家解答,而基本上覺得這些衡量方式及解譯方法是可接受的,因某資產,投資項目,公司等之經濟成敗始終看其生產效率(有否資源浪費)及市場效益(有否顧客)。然而,同時亦覺得有時候這等衡量方式和其現時之著重點(如收益)未必可反映或包容一些難以量度但長遠(將來)可變得重要(較有影響)之環節。以下是一些觀察,希望對讀者有參考作用:

 

(甲)日本雖較封閉但有「米」=若純從效益反效率角度出發,除一些跨國日本企業外,一般國內機構效率像不太高,管理文化也像較煩厭及緩慢。然而,凡有去過日本經商旅遊之人士皆可體驗其「整潔」及「友善」(假裝禮貌的也好)之文化,論資源必須多請人手清潔或侍候「躹躬」,受者多稱讚但純數字效率未必有好評。此外,日本人普遍有積蓄,有事確可捱一段時期,相比北美州家庭資金不多可好些。然而,一般衡量程式未像考慮這風險性因素。

 

(乙)歐洲人較懶但文化亦較有趣味=整體(西)歐洲人之印象是工會多多,福利過盛,人較懶(工作只8小時左右),英國或許是例外。然而,從文化旅遊角度看,歐洲確比北美州較有歷史,不同地方有著不同個性,特色和習慣。從經濟角度出發,或許歐洲普遍不及美國,但衡量程式對難以數量化之環節,如文化之不顧,會否導致一些投資盲點呢?筆者沒有答案,只覺經濟、文化、社會及法律等長遠未必可獨自衡量而已。

 

總括而言,以效率效益來衡量投資是必需,因沒有效率效益的項目多泡湯收場,但隨著世界人口之變化等,要知現時之方式未必可全反映或包容一些現時像不重要但將來可變得寶貴之因素,尤以那些難以觸摸及量度的。作一個比喻,美式漢堡包製作甚具效益效率,純用來「填肚」真便宜,但消費者亦有時喜歡「幫襯」效率不那麼高且貴的法國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