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生產8.40樓價7.85
鍾維傑
卓淩地產分析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2010年8月28日
相比一九八○年,香港現時名義人均生產值約二十三萬餘港元,是八○年之八點四倍,而現今樓價則是八○年之七點八五倍。純看平均指數,我們之經濟生產能力足以追得上樓價升幅有(些少)凸。
反之,一九九七年之物業價格是九點三五,而名義人均生產值當時只有七點四三,感覺樓價甚貴屬正常。人均生產或多或少反映金錢流量和賺錢能力,而這些與物業價格關係密切。
既然近年人均生產有所遞上,且高於樓價的,那麽為何現時普遍人士並不認為樓價合理,甚至要當局復建居屋等?詳細研究有賴經濟學者,但相信這和期間之經濟結構轉變以致人均生產值之分布改變有關,簡而言之,就是分布沒像前較平均。曾撰文「炒家,也辛苦了」,當中有家庭收入分布之資料:http://www.real-estate-tech.com/big5articles/hkej571.htm。
這人均生產值之分布改變不但反映在家庭收入上,亦反映於不同住宅單位大細之不同價格升幅,大型和大中型單位勝中、小中及小型單位,粗畧說是豪宅之升幅勝普通住宅的。
人均生產值和生產總值由一九九七年至二○○三年「微降軌跡」橫行後,皆於二○○四年開始恢復增長,速度大致同步,以生產總值快少許。除經濟循環外,相信當時一些政策及措施,如CEPA,金融海瀟後之印銀紙救市等,亦有助經濟增長。
除上述環節外,我們亦探討住宅租金回報率之變幅,基本上一直在下調,由八十年代之8%至9%降至今的3%至4%,雖間中反彈,而主要是因價格升得比租金快,後者指數由一九八○年至今只有三點五一,是價格的44%,請看下圖 [資料來自政府差餉及物業估價署和統計署等]:
一些觀察和疑問:
甲) 在一九九○年以前,住宅價格和租金升幅是大致相同的,但後來分道揚鑣,有甚麽因由?
乙) 既然人均生產值比租金升了更多 (8.40 對3.51),租樓住是否輕而易舉?
先答(乙),數據上會是,但相信有能力兼有居住需要的多會買樓而非租,即不少租樓的可能不大買得起樓(不計公屋等),亦即收入可較低。當然亦有些是大公司或顧主提供租金租住,但租大型單位始終屬少數。據此,實質租樓的亦不一定輕鬆。
對於(甲),當時人口、經濟及收入急速上升,社會亦轉趨服務和金融業,「嬰兒潮」人士又開始成家立室,加上土地(樓宇)供應受限,價格不難獨當一面。見價格越貴,反轉來又今其他家庭節衣縮食都要先置業,甚至形成「結婚要先買樓」思維習慣,將社會分有樓和無樓兩類。
當然這思維有其經濟因素和措施導致,但現今狀況亦與八九十年代不同,不必仍緊抱這置業第一思維,因其以往之premium factor已用得七七八八。
日後或許有新支持因素,但未必是靠量。
...完...
作者/聯絡:鍾維傑,香港大學建造理學士,香港大學建造學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房地產碩士,英國皇家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測量師學會會員,美國工程造價師學會會員,加拿大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設施管理學會會員,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英國皇家特許項目管理測量師,香港註冊測量師,香港註冊房地產中介人,資深專業設施管理人員,加拿大註冊測量師,美國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協會會員,電郵stephenchung@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