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開發與軍事侵略

鍾維傑

卓凌地產分析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二零零四年五月

驟眼看, 房地產和軍事像是「風馬牛不相及」, 但其實不然, 當中一些基礎過程和道理相近。 部份觀察如下:

()           兩者都與「爭地」有關, 只是房地產講購置, 軍事談霸佔, 但兩者均需付出一定「成本」。 前者忌出價過高(來買地) 後者如二次大戰著名美國將軍巴頓所說「避免出價兩次買同一地點」, (即攻陷某據點後失守再重攻) 無論如何, 兩者均講究有多少據點, 對開發商而言, 可是有多少地盤(項目) 而將軍則看有多少橋頭堡、重要軍事山頭或重鎮等。

()           策略 兩者都須有策略, 如開發商須考慮企業方向, 在北京做或是上海做, 涉及住宅或是寫字樓, 全國或是局部, 精品或是大路貨等, 而將軍將領則顧及攻打某地與否, 怎樣攻打, 涉及大軍或是速戰速決, 有多少把握等。 當然, 制定策略前後均須有目標和有效地搜集情報、資料、數據且加以分析, 若不, 只是盲目靠喜好定案, 純以二次大戰看, 德國致命策略是攻打前蘇聯(基本上四分之三的德國軍力是用來應付蘇聯的) 而日本致命策略是攻打美國。 當時德、日皆認為可速戰速決。

()           戰術 / 物流 房地產和軍事均有自家一套的知識技巧及戰術, 如房地產涉及項目推廣、售價、金融、建築、設計、分析、數據、人事管理調動等, 以及這些不同環節互相配合及緊扣, 目的為達致最高溢利及減低風險。 軍事行動也一樣, 涉及對歷史、心理等之認識, 以及不同兵器、戰況、戰場、兵種等之研究和調配, 以達致用最少兵力資源完成任務兼減少傷亡。 無論是房地產或是軍事侵略, 不少總裁/將領善於進攻, 但很少精於徹退, 而實情是退兵學問更難掌握, 做得好的不但可保存剩下資源(包括人才) 更有望東山復出。 二次大戰時, 德國在徹退方面有條理(除非其元首希特拉禁止退後) 值得房地產總裁借鏡。

()      資源 / 人才 兩者均須要大量資源, 包括人才如房地產開發經理、銷售員等, 或軍事之軍官、特種兵等。 資訊如房地產之價格或軍事情報等。 器具如房地產之建築機械, 或軍事之武器等。 如資金、人才方面, 房地產開發須有專人負責銷售主題, 經紀負責實質買賣, 工程人員、設計和監工, 項目經理管控進度及合約, 計算師看成本, 總裁決定路向及鼓勵士氣等, 而軍隊亦須不同兵團負責不同任務, 除海、陸、空大分類外, 更有補給隊、醫療隊、特擊隊, 以及高科技支援隊伍等, 以及將領帶領及鼓勵士氣。

()      戰線 房地產之戰線可以用多個城市或市段, 或業務性質(房地產開發、資產投資、物業管理)來分, 而軍事攻擊則常有左中右戰線之分。 二次大戰有不少某將領察覺敵方陣型空虛, 而要求上級準許超前猛攻, 但被統帥拒絕之例案, 原因並非不信全該將領之情報, 或懷疑該將領之能力, 而是這樣某戰線的一枝獨秀式進攻很容易被敵方「折斷」後路, 而被包圍起來(cut off) 二次大戰裡大敗德軍之史太林格勒戰役便是同德軍兩旁(左右翼)之意大利軍及凶牙利軍太弱而令德國第六軍團(三十餘萬人)被包圍起來, 最後投行(差不多全軍覆沒) 套用到房地產裡去, 便是「量力而為」, 資源不足時不要分佈太廣, 集中做某市場市段較好, 且從項目開發竣工以至日後物業管理皆要兼顧和協調, 只得某環節行, 其他不行, 也是找麻煩。

筆者希望世界和平, 多做房地產開發, 少做或不做戰爭, 但兩者在某些環節道理上可互相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