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今 天 估 將 來
卓凌地產分析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2004年09月13日
「三歲定八十」或許有些誇大,但不全無道理,每一代人士之喜好,傾向,生活模式,以致思想行為等,相當部份會於其年幼/年青時製定的,雖有些會較明顯直接,如年幼時喝可口可樂,年長後仍多會(多少是另話),另一些的則較隱性,如價值觀等。
舉例如筆者(中年)一輩人士,相比上一輩可較接受西方事物,如除吃中國菜外,也喜愛嘗試不同文化之食物。不但西方的如美加、法國、意大利等,亦接受日、韓、印巴等食品,雖主要仍是吃中國菜式。此外,中年一輩亦較上輩多去外地旅遊,當然這亦和經濟以及交通發達與不發達有關,上一輩沒那麼幸運(兼遇戰亂等)。然而,一些老一輩人士有能力負擔往外遊時仍然不多大外出,原因眾多(但不是健康不好),總括而言就是不習慣問題。再者,中年一輩也較上一輩嘗試不同運動,除較傳統足球等外,也好學習哥爾夫球、壁球、網球等。這環節當然亦受經濟條件影響,後者越好球類運動選擇越多,然而「運動=玩耍=無益」之舊觀念可能亦是因由之一。
那麼中年一輩人士成長過程裡較上一輩有甚麼不同,以到出現這些分別?這裡沒有很充足之答案,但或許和以下事項有關:
(一) 電視之普及=這大約發生於六十年代尾,尤以開始有免費之無須天線電視服務提供時,不但令大眾享受免費資訊和娛樂,更令人開眼界,包括一些外地節目,以及其風土人情。
(二) 英文教育/教學=這裡不是鼓吹或反對用英語數學,一切待有關專家及行政部門決定,只是欲提出英文之普及化令不少筆者一輩人士較容易學習外國(包括西方及其他亞洲等地區)東西,無論是科學、數學、高科技,以致經濟學、哲學等。
(三) 與外國(人)接觸多了=這尤以當時香港大學學位嚴重不足,不少學子唯有往外國繼續升學,回歸時不但帶同所學知識,更間接引進外國生活方式、文化等。
這等現象亦影響日後之經濟及社會各環節,如因較接受外國不同食物而導致各式各樣之餐館在本地開設,包括快餐文化也隨即而生,又或當人們有了少許積蓄後不是像上一輩「收埋」日後才用,而是將部份花在旅遊上,增廣見聞,亦誘育了旅行社。此外,就算是運動種類也講求多姿多彩有選擇,而非只限於團隊類如足球、籃球等,變得較個人化,不單只有「球」,更需「球拍」,甚至令私人住宅、屋苑設立運動娛樂會所。
據此,那麼現今仍在求學階段之一輩又將會有甚麼不同之生活喜好、傾向或運動消閒方式呢?這裡更沒有充足之答案,雖有以下聯想:
(甲) 無電腦上網不行=如電視於中年一輩,現今年青一輩不能沒有電腦上網,不但用來溝通交友,更是工作上資訊重要來源之一。再者,其上網通訊要求(需求)不但只局限於寫字樓或家裡,而是所有他們有機會去到之地方,即全港均要電子通訊化起來(totallywired)。
(乙) 不少體質看像較弱=或許是潮流,但現今一些年青人就算在大熱天時上學仍穿上「冷衫」,又不是在有冷氣之課室內,總有些廢解,尤以筆者一輩人士年幼時之傾向是要在同學面前死頂扮強壯。原因或許亦和電腦上網有關,因而缺少運動。若是,則一些日後幫助其增健之服務可有生意潛質。
(丙) 欠缺運用優美文字表達方式=現今部份互聯網之簡化用字,普遍語文水平(不單只英文)低落,以及傳統重科學輕文學之傾向,稍懂得如可優美/優雅地寫作/講話之人士可越來越少,或許日常營商工作沒太大需求,但在一些軟性環節上仍大派用場,包括廣告,也涉及情意之表達,近年一些專替人們寫情詩情信之服務已見端倪。
總括而言,每一代人士皆有其獨特地方,不是好與壞之問題,而是有甚麼商機轉變之思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