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住宅投資要懂ABCDE
 
鍾維傑
卓淩地產分析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2009年6月13日
 
近期銀行存款利率有等如無,加上一遍復甦言論和氣氛(fingers crossed),不少投資者便購置物業保值兼收租甚至炒賣,令市道活潑起來。
投資者常認為價格是反映供應與需求,亦即如要見價格上升,需求量必須繼續高於供應量,相反價格便有下調壓力。
上述見解不無道理但稍嫌過份簡化,然而今期即管就看看私人住宅供應方面之趨勢,嘗試估計供應趨勢是否有利住宅投資,資料從政府差餉物業估價署刊物搜集:
一) 政府將私人住宅以單位面積分類 = 由A到E,A最細面積而E最大[見表一]。
| 
   住宅單位類別:  | 
  
   A  | 
  
   B  | 
  
   C  | 
  
   D  | 
  
   E  | 
 
| 
   面積m2由  | 
  
   0.00 (理論上)  | 
  
   40.0  | 
  
   70.0  | 
  
   100.0  | 
  
   160.0  | 
 
| 
   至m2  | 
  
   39.9  | 
  
   69.9  | 
  
   99.9  | 
  
   159.9  | 
  
   至更大  | 
 
表一
二) 過往十年,私人住宅年供應量每況愈下 = 由一九九九年之35,322個單位降至二○○八年之8,776個,即只是十年前供應量的百分之二十五,不可謂不驚人。就算今年和二○一○年產量回升至每年「萬鬆」個單位,亦只是以往之三分一左右。從這點看,雖供應非唯一因素,亦不可只看供應,但供應量之萎縮趨勢有利投資者[見圖一]。
三) 但單位面積類別越大,供應量萎縮程度越小 = 若將二○○八年各單位面積種類之供應量除以其一九九九年之供應量,E類沒有變且升了少許,而A類減產最多,只有十年前的百分之十二。至於因由,須另撰文,但簡單而言,這反映經濟和人口結構以致財富收入分配的轉變。然而,要注意實質供應不能「跟足」市場之需求轉變,即就算房地產開發商知道(或估)有一千個E類單位需求,亦可因地段不足,只能興建八百個單位,況且不同開發商可有不同市場意見和焦點[見表二]。
| 
   年  | 
  
   A  | 
  
   B  | 
  
   C  | 
  
   D  | 
  
   E  | 
  
   總量  | 
 
| 
   1999  | 
  
   7,271  | 
  
   20,982  | 
  
   5,451  | 
  
   1,188  | 
  
   430  | 
  
   35,322  | 
 
| 
   2000  | 
  
   2,683  | 
  
   14,753  | 
  
   6,025  | 
  
   1,998  | 
  
   331  | 
  
   25,790  | 
 
| 
   2001  | 
  
   3,257  | 
  
   16,475  | 
  
   4,320  | 
  
   1,810  | 
  
   400  | 
  
   26,262  | 
 
| 
   2002  | 
  
   4,456  | 
  
   17,370  | 
  
   7,204  | 
  
   1,270  | 
  
   752  | 
  
   31,052  | 
 
| 
   2003  | 
  
   4,738  | 
  
   17,908  | 
  
   2,349  | 
  
   1,043  | 
  
   359  | 
  
   26,397  | 
 
| 
   2004  | 
  
   2,122  | 
  
   18,225  | 
  
   3,110  | 
  
   2,112  | 
  
   467  | 
  
   26,036  | 
 
| 
   2005  | 
  
   2,408  | 
  
   10,754  | 
  
   3,091  | 
  
   582  | 
  
   486  | 
  
   17,321  | 
 
| 
   2006  | 
  
   1,601  | 
  
   10,664  | 
  
   2,867  | 
  
   1,072  | 
  
   375  | 
  
   16,579  | 
 
| 
   2007  | 
  
   1,029  | 
  
   7,188  | 
  
   1,516  | 
  
   480  | 
  
   258  | 
  
   10,471  | 
 
| 
   2008  | 
  
   871  | 
  
   4,897  | 
  
   1,825  | 
  
   723  | 
  
   460  | 
  
   8,776  | 
 
| 
   Total  | 
  
   30,436  | 
  
   139,216  | 
  
   37,758  | 
  
   12,278  | 
  
   4,318  | 
  
   224,006  | 
 
| 
   2008/1999  | 
  
   12%  | 
  
   23%  | 
  
   33%  | 
  
   61%  | 
  
   107%  | 
  
   25%  | 
 
表二
四) 各單位面積類別之供應量「各不相謀」= 除A類和B類供應量有些齊上齊落傾向外,其他的沒有甚麽關連,即投資者不可以憑A或B類之供應量去推算D或E類之供應量,亦不能用C或E類去估D等。不信? 看看各單位面積類別之年供應量增減百分比便知[見圖二]。
五) 若要供應量較平穩(少些波幅),留意E最大面積類別 = 而A最細面積類別之供應量則波幅最大,B類較平穩,次於E類[見表三:波幅數字越大越不平穩]。
| 
   
  | 
  
   A  | 
  
   B  | 
  
   C  | 
  
   D  | 
  
   E  | 
  
   總量  | 
 
| 
   波幅  | 
  
   0.65  | 
  
   0.38  | 
  
   0.50  | 
  
   0.47  | 
  
   0.31  | 
  
   0.39  | 
 
表三
綜合而言,私人住宅在供應量方面就算對投資沒有甚麽幫助,也不會令市場大大供過於求,當然單看供應不行,較難預的需求便是銀弊的另一面,且要懂得挑選ABCDE。
...完...
作者/聯絡:鍾維傑,香港大學建造理學士,香港大學建造學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房地產碩士,英國皇家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測量師學會會員,美國工程造價師學會會員,加拿大測量師學會會員,香港設施管理學會會員,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英國皇家特許項目管理測量師,香港註冊測量師,香港註冊房地產中介人,資深專業設施管理人員,加拿大註冊測量師,美國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協會會員,電郵stephenchung@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