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打高爾夫球對我來說只不過是湊熱鬧,或多一個機會和不同階層的朋友聚會互相交流,我就從來沒有鍥而不捨的好好練球,或成功打過一場漂亮的球賽。尤其是近年真是流年不利,不知道得罪了那一位元牛鬼蛇神,不是需要開刀動手術,就是手腕骨折,弄到碰見什麼怕什麼,一股兒甚至把自己最喜歡的網球也存進了儲物室,灰塵滿佈。最近有朋友戀愛上打高爾夫球,竟然在短短幾個月之內,遍訪名師,還跑到美國取經,練上一萬幾千杆,打十八個洞已經迫近一百杆,顯示了勤力之下的奇跡。
他知道我對高爾夫懂得一二,我飛機還沒有落地香港,就嚷著要我和他上一次球場,甚至九個洞也照樣"殺",可見高爾夫的迷人之處,也可以體會到朋友的激情。
“你到港後, 我隨時可跟你一起打球,你想哪天? 白天或晚上都可以, 可否一連打三天?”這是他給我電郵的搬字過紙。不過我倒有點猶豫起來了。隔了這麼多年的荒廢,肌肉都生銹了,上高爾夫球場不是自取其辱嗎?稍為打過高爾球的人都知道,高爾夫球之難,是開球的準,和每打一球的平穩,調整好心理非常重要。
“我已經訂好了粉嶺高爾夫球場,中午先到球場的中餐廳吃飯。”在朋友的慫恿下,最後我欣然投降。因為他還誘之以食:“那裡的牛筋腩做得很好。李嘉誠等大富豪來打球吃飯一定叫這個菜。”非吃不可的牛腩,是多麼誘惑著我的味蕾呀!
說起牛腩,我馬上滿嘴口水酸溜溜。歐美上品牛肉多吃烤肉眼排,我也喜歡牛肚子側面的一塊小小圍兜,法語叫bavette d’aloyau (牛腩圍兜),又精又嫩既可以做牛排也可以用來炒芽菜牛肉絲我的至愛。 至於老外牛腩肉質粗糙,只適宜和牛臉一起做家常的燉牛肉。粉嶺高爾夫球場中餐廳的牛筋腩果然名不虛傳。火候剛好,味道香濃,在口中又軟又滑,在香港其他餐館是吃不到的。怪不得受到香港政商精英的青睞!值得一提的還有煎冰鮮的龍利。香港人傳統喜歡游水的活魚,很可惜絕大部分的活魚都是飼料養殖,除了肉質油膩之外,飼料味道濃厚,還比不上冰鮮魚的魚鮮。一碟牛筋腩價格絕對比一般飯館便宜,分量夠四個人好好的大快朵頤。
“真不公平呀,”我不禁自己對自己說,“在殖民地風格的俱樂部,風景宜人,環境悠閒,廚師也沒有太大的工作和趕時間的壓力,為為數不多的客人精心炒幾個家常菜,吃得舒服,幹活的也心情舒暢。”說起廚藝,中華八大菜系源遠流長,堪稱“八”絕。 但在發掘原汁原味的創意上總覺得比更簡單的法國義大利菜有所不如,也可能輸給了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日本菜,有時候連自己也覺得難以思議。難道是因為廚師在中國只是一個工匠,中國傳統是花“錢”去吃飯,從來不欣賞廚師的廚藝創新, 而廚師每天也忙得滿頭大汗,在緊迫的時間壓迫下,只好葫蘆依樣只做表面文章,敷衍了事?光是這一點,歐美文明就值得更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好好思考思考吧?財富,也不單止兜裡裝滿錢,更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