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投了“公義”一票

陳增濤
2012
年5月7日

香港素來是一個崇尚自由市場經濟的地方。無論是當老闆的,或是“打工仔”,好像一早在母親的肚子裡洗了腦,已經是一個自由市場經濟的擁護者,從來不需要反省一下。大英帝國是自由市場經濟思想的祖國, 香港自鴉片戰爭一直到一九九七年都是大英帝國在遠東的一個重要貿易基地,作為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香港自然以自由市場經濟為經緯。逃難中國大陸戰火連天的中國難民,也很自然的愛上這塊可以自由經商,努力就有機會致富的土地。

對於統治香港的大英帝國官員來說,既然大英帝國自工業革命以來,工業產品急需找到海外市場,又需要從海外進口原材料資源,在不停增長的香港人口壓力下,穩定香港的貿易繁榮是一個重要目標,可是在香港執行自由市場經濟方針是一個難題。務實的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民族在香港的歷史首創了簡陋的徙置區,改良了的廉價屋,讓香港一部分人口有瓦遮頭,緩和了社會問題的激化。感謝大英帝國留下來的遺產吧?今天的香港居民有一半人口都住在公屋或居屋,也在香港房地產價格超越了人均收入的十多倍的時候,讓香港社會民生依然比較穩定。根據估計,當今香港房地產價格是香港人均收入的十三倍,名列世界前茅。

回顧歷史,自二戰後,香港自由市場經濟為香港帶來了長期的繁榮。香港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值得香港人珍惜。其實香港人也深明,在一個自由市場經濟的制度下,也一直享受著經濟資源得到更好的配置,香港的經濟效率更高。得益的是香港居民。但近年來,香港人對於香港的自由市場經濟越來越多的異議,有更多的聲音鼓吹社會“公義(Justice)”。

如果說談論社會公義,似乎是歐洲大陸的專利。尤其是經歷了二零零八年華爾街金融風暴,香港除了在非常短暫的時間受到巨大衝擊,經濟一直良好,失業率一直維持在低位。素來被香港人嗤之以鼻的歐洲福利社會,其中包括法國,反而經濟增長一蹶不振,失業率高企。為何香港的人心出現了如此大的改變?有兩個原因值得討論:第一,曾蔭權政府放棄了大英帝國統治香港時的長遠的穩定居住政策。近年來香港房地產急劇飆升, 除了由於港幣匯率和美元掛鉤,香港銀行按揭利率停留在非常低的水準外,土地供應短缺更造成了房地產供求失衡的直接原因。第二,原來是比較接近完全競爭的香港自由市場經濟,越來越趨向寡頭競爭。房地產和超市就是一個簡單的例子,更有公共事業的壟斷出現。失去了競爭機制,市場資源自然配置失效,產生了國內總產值(GDP)依然增長且失業率低的情況下,產出的財富出現了非常不公平的分配。呐喊“公義”的聲音怎麼不會在通脹高企的環境下高漲?

不過依然有不少香港學者立論,以自由經濟是資源最佳配置作為理據,質疑社會公義是否是一個恰當的要求,讓人神傷。難道社會的穩定不重要?民生比不是他們所幻想的資源最佳配置重要?

就是說在歐盟的社會福利國家,“公義”的呼聲也此起彼落。剛剛總統大選落幕的法國,傳統選票很難得到過半數的左傾社會黨,其候選人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鼓吹社會“公義”, 擊敗了保守黨現任總統,這位被法國人譏笑為富人總統的薩科齊。我一直對社會黨沒有太多好感,不過我還是投了“公義”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