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道德經>>治中原

 

陳增濤

                                                    2009年3月23日

 

王文彥屢次叫我看他網上發表有關管理方面的文章,尤其他寫的十餘篇有關施永青論無為而治的文章。 近來王文彥向我發動了讚美攻勢,由於他素來都是教訓我多,恭維我少,這次真是有點給他弄的飄飄然,騰雲駕霧起來了。既然他投給了我桃,我總得報之以梨。想來想去,終於決定從網站裏列印出十三篇他在零四年寫的施永青的無為而治》,為他撐撐腰,呐喊一番。一口氣看完他的十三篇文章,不禁歎了一口氣。  一方面欣賞王文彥淵博的文史哲知識,從中國歷史隨手引用典故;批評的理據十分充份精闢,將施永青的「無為而治」駁得體無完膚;為文之筆觸鋒利,也歎為觀止。雖然不知道施永青是否也寫文章反擊,但我心想,施永青在管理中原之際在記者面前大談黃老哲學,偷龍轉鳳,為皇帝披上新衣服,也是一絕。真是各有千秋。 

 

既然王文彥與施永青有關管理哲學之爭由老子的<道德經>開始,我先說說這本書。  老子這個人有人說是李耳,或李聃,至今也沒有弄清楚,姑且不去管他。其成書時間大約是孔子之後,莊子之前,顯然比孟子還晚。更有可能,<道德經>一書是雜牌軍, 不是一人所寫,原因是此書雖只有五千來字,可以說包涵了中華民族許多智慧,其內容遍及政治學,哲學,美學,心理學,甚至也有孫子兵法的味道。而施永青所提及的<道德經>幾句經典,其實連半部<道德經>也沒有,我們且分析一下王文彥與施永青所爭論之重點。 

 

施永青著重提到<道德經>第五十八章的「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整句是「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今譯為「政治寬厚清明,人民就淳樸忠誠;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故施永青所謂的「〝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即是管理的人太過明察秋毫,甚麼也給你算盡,其下人民,即sales,便無啖好食」及「所以如果計算得太清楚,訂得太細緻,是明察但反而壞事,用都沒有得用便是〝其民缺缺〞了」是偷龍轉鳳的手法,不單斷章取義,更有隨意解釋之疑。讀古書,每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領會,但我覺得施永青用他的錯誤解讀去推銷他的管理理念,卻有點不妥。更大的不妥是,他利用<道德經>的權威性,為他本質上與《道德經》截然不同的管理理念找一個根據。

 

其實任何人去中原總部,和到王文彥的怡居地產,給人的感覺是,不光是辦公擺設和氣氛,還有間隔布局,都頗有相同之處。蕭規曹隨,又有何不可?王文彥說:「施先生站在巨人的肩膊上,他縱使望得更遠,何可沾沾自喜?」,但世界上那個人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膊上才能看的更遠的?我想說的是,連施永青骨子裏的管理理念,其實也跟王文彥相差無幾, 也是蕭規曹隨。像很多中國的企業一樣,所用的一套都是名副其實的法家思想,其不同的地方,是他披上什麼外衣而已。一個企業,你不可能用儒家的仁義道德,裙帶關係去管理,也不可能用墨家的兼愛尚同去調動公司的動力。我認為,施永青可真是得老子真傳,使他基於法家的基礎,更上一層樓。且看<道德經>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 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這才是施永青不想告訴你的真正施永青的無為而治。法家思想固可強國強兵,日以晝繼 ,也難以為繼, 正如施永青所埋怨的,「…所以要跟隨他一起工作絕不好受。他自己的愛將也捱不到一、兩年,就得全面換班,…」

 

王文彥的辦公室掛著寒山子的「難得糊塗」橫聯。我心想,無為而治則中原不會有今天, 是施永青「難得糊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