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媒體上有不少人在推測,到底央行行長周小川說的用來儲存進入中國境內的熱錢的“池子”到底是什麽。當周小川打開了謎底,在北京清華大學演講時解讀說:“典型的池子是外匯儲備,衡量貨幣供應量多少的標準是核心物價指數CPI”,反而使人覺得,既然謎底出來了,明白了,問題就不存在了,倒以放心的炒房地產和股市了。周小川這樣一解讀,是抄襲伯南克寬鬆貨幣政策的伯南克“不”(Bernanke Put)的中國版。也就是說,根據周小川,“我不會要因通貨膨脹加息,我會繼續以低利息執行寬鬆貨幣政策,繼續執行負利率政策。繼續炒房地產,不要怕股市會掉,我不讓它掉!”換句話說,周小川想告訴投機者,好像伯南克一樣,他會給資產市場打個底。
有福氣的是華爾街的對沖基金,通過“套利交易”,在周小川說了他的“不”之後,熱錢更是放了心,更源源不斷的湧進香港,更想盡一切辦法流入中國這個“池子”捕魚去。使人想不通的是,美國的經濟處境和中國的經濟處境是冰火兩重天,為什麽周小川的央行執行的貨幣政策,竟然和美聯儲的寬鬆貨幣政策完全一樣?格林斯潘(A. Greenspan)時代的寬鬆貨幣政策導致了美國房地產的崩盤,既然有前車可鑒,中國央行為何面對嚴峻的物價指數飆升的今天,竟然不思對策,周小川竟然還來一個保證,中國央行會繼續“通貨膨脹”?
首先我們需要重溫一下“通貨膨脹”的含義和來源。從歷史角度,“通貨”者,指流通的鈔票,後來再加上一個信貸。故“通貨膨脹”指在市場流通的鈔票越來越多。這是上世紀初的事,可能今天用不上了吧? 因為以前的“通貨膨脹”不等於今天的“物價”上漲,今天的是增發票子。歷史的演變也是特有意思的,鈔票流通越來越多,但如果生產力增長很快,物資不缺乏,資金就跑到股市和房地產領域去了。這是當政者認為的“良性”通脹,央行大可繼續印票子。這也就是前任美聯儲格林斯潘的邏輯。這想法是不錯的,因為資金可以推動經濟發展。近十多年中國的經濟發展,就是受惠於美國寬鬆貨幣政策,因為美聯儲覺得沒有物價上升壓力,可以繼續以低息增加信貸。通過引進充裕的資金來源和美國經濟景氣拉動的出口狂潮,中國經濟也借機迅速崛起。可是格林斯潘自我陶醉,無視資產市場不可能永遠以指數(exponential)的速度增長,地球上的樹,總不可能生長到太陽去。最終,由於過於沉重的家庭債務負擔,美國房地產崩盤。至於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跟著格林斯潘的老路,卻是想通過增加美國政府的債務去抵消和緩和因為股市房地產崩盤所引起的“通貨收縮”,也就是說抵消和緩和對於信貸需求的減少或甚至下降。故當今天的央行,伯南克和周小川說的“通脹”指的是“核心物價指數”,伯南克和周小川說“通縮”,指的是另外一個概念,是“貨幣發行量M2或M3”。不要受伯南克和周小川的忽悠。由於美元是國際外匯儲備,美國至少暫時來說不會好像歐盟和中國,或其他國家一樣,有主權債務危機的風險。但是,如果伯南克一意孤行,通過印刷機繼續大印美鈔,就是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想美國減少購買他們的產品,美元也會逐漸失去國際外匯儲備的地位。屆時美國也會有主權債務的危機了。到了今天中國的物價比歐美還昂貴的處境,主要是長時期中國的實際利率一直處於負值,物價指數形同虛設的結果。中國政府情願忍受老百姓工資低,物價高,也不想調整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
如果周小川代表了中國管理層的觀點,中國通脹–我指的是物價–就是說在中央政府依然控制許多國企的產品價格的話,長期失控的概率依然非常非常的高,社會不穩定將是未來幾年的一個大課題。在那時候才被動的處理通脹,可不是最好的時機。作為投資取向,周小川向市場說“不”,卻剛剛是退出投機中國房地產最佳的機會,也是策劃退出投機香港房地產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