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大英帝國的歐洲

陳增濤
2011
年12月12日

上星期歐盟峰會的結果,可以說是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堅持的勝利,其實也是歐盟各成員國- 除了英國- 的勝利。歐盟的建立,是基於一九五七年西歐六國簽訂的羅馬條約(Treaty of Rome)而成立的歐洲經濟共同體。經過了近半世紀的風風雨雨,鬆散的歐洲共同體終於一九九二年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Maastricht)簽訂了歐洲聯盟條約。而且也簽訂了貨幣聯盟條約,歐元因而在二零零二年開始面世。

歐盟的建立,可以說是人類歷史至今最大的軟件工程。世界上偉大的工程,比如中國的萬里長城,工程之浩大,令世人嘆為觀止,但屬於硬件工程, 不繫及民族,文化,傳統, 語言等等難以超越的人文障礙。不像中國自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後,歷史以統一局面為主,分裂為輔。歐洲剛剛相反,歐洲只有幾次非常短暫的勉勉強強可以說是統一的時期,但統一的歐洲思想一直流傳。尤其是經過了上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經驗,在現實和理想的交織推動之下,西歐六國,其中包括法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以及當時的聯邦德國, 於一九五一年成立煤鋼共同體,合作推動煤與鋼鐵的生產銷售。之後,在一九五七年簽訂的羅馬條約, 創造共同市場,取消成員國之間的關稅,以促進勞力、商品、資金、服務的自由流通。

這次歐債危機,促使德國總理默克爾以鐵腕手段,推動歐盟成員國修改和完善在一九九二年簽訂的斯特里赫特條約(Treaty of Maastricht)的缺陷。雖然英國否決(veto)了重新修改斯特里赫特條約,但其他二十六國,尤其是歐元區的十七個國家,都同意繞過英國的否決,尤其是歐元區的十七個國家,變相修正斯特里赫特條約。乍看起來是一小步,實現財經整合,其實歐盟在走向歐洲合眾國的崎嶇道路上卻邁出了一大步。雖然二十六國修改的起草有待明年首季的細節談判結果,不過歐盟財經的整合經緯已定,強化了歐洲央行干預歐元債務市場能力。無論如何,歐盟將有更大的空間調控歐元長期利率,減低成員國債卷利率受到金融市場的短期衝擊的幅度。歐債危機餘波可能繼續一段時間,但最艱難的時期已經過去。

英國否決修改斯特里赫特條約完全在意料之內。是否歷史的包袱今天還壓得大英帝國透不過氣來, 或是英國政壇精英依然緬懷上世紀大戰期間英國作為自由大本營而自命的幽靈仍在?不得而知。但效果已經在英倫這島國開始發酵。回到倫敦,英國首相卡梅倫(David Cameron)慶幸平息了保守黨內部要強硬對待德法軸心的聲音,卻難以面對擁護歐盟的工黨和自由民主黨的留難,和聯盟政府的可能破裂。還有接踵而來的英國在歐盟面臨崩潰的處境時,沒有同心合力妥協拯救,把英國完全和歐洲盟友隔離, 自動的把英國在歐盟的大家庭裡邊緣化。事實擺在眼前,英國自一九七二年加入歐洲共同體,經濟得益良多。其實,歐盟二十六國同意強化財經整合,也是各國的核心利益和歐元的生存息息相關所致。

歐盟的這一小步,可能是英國在沉重的歷史包袱下被歐洲大陸拋開了的一大步。歷史是否如此演繹只有將來給我們講解。歐盟這一小步的另一個大輸家,是美利堅合眾國。美國一直為了歐元的建立而耿耿於懷,想盡一切辦法打壓和阻難。原本覺得歐債危機將為歐元的命運劃上句號, 美元將來可以繼續無憂的獨霸環球。想不到歐元竟然置之死地而後生,在德國的強勢堅持下,歐元的生命力反而變得更加強大。